|
今天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细雨如丝,轻轻洒落在秋日的肩头。我撑着伞,沿着千佛庵路向东走,穿过第八中学的朗朗书声,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全椒菊博园。这座占地260亩的现代农旅园区,像一本摊开在大地上的诗集,用菊花写下对秋天最深情的告白。园区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传统滁菊的根基上嫁接科技之光,让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文化的厚重,也跳动着创新的脉搏。雨中的空气微凉,却掩不住满园的热烈——三千余盆菊花正盛放,仿佛要把整个秋天的温柔都捧到你眼前。
刚入园,一座巨大的绿色植物雕塑便迎面而来,山峦起伏的造型上点缀着小亭与曲径,黄字“全椒菊博园”在雨珠的浸润下更显鲜亮。雕塑下繁花似锦,红黄紫粉层层叠叠,像是把彩虹揉碎了撒在绿毯上。雨水顺着叶片滑落,滴答作响,仿佛自然在低语。游人三三两两驻足拍照,笑声与快门声交织,热闹却不喧嚣。这扇门,不只是进入花园的入口,更像是踏入了一场秋日梦境的起点。
往前几步,一座融合中式屋顶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入口静静伫立,黑白相间的屋檐如墨笔勾勒,庄重中透着雅致。两侧摆满橙白相间的花卉,雨珠挂在花瓣边缘,晶莹剔透,宛如天然的珍珠帘。建筑倒映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虚实交错,恍若一幅水墨画被风吹进了现实。我忍不住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的诗意。
沿着小径深入,一座长长的玻璃温室在雨幕中泛着柔和的光。游客们撑着各色雨伞,像一朵朵移动的花,在整齐排列的花坛间穿行。有人低头拍照,有人轻声交谈,还有孩子踮起脚尖,好奇地触摸玻璃上滑落的水珠。温室内色彩斑斓的花卉在阴天里依旧明媚,远处城市的高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现代与自然在此刻悄然对话。
穿过温室,一片开阔的花田在眼前铺展。黄、橙、红的花朵如波浪般起伏,被精心设计成几何图案,仿佛大地的调色盘。远处一座木质凉亭静静伫立,顶上垂落的紫色花卉在风中轻摇,像一首未唱完的歌。雨丝斜织,天地间笼着一层薄纱,静谧得让人不忍言语,只想静静站在这里,听一朵花开的声音。
最让我惊艳的是温室中那两座龙形雕塑,通体由密密麻麻的黄色小花编织而成,龙身蜿蜒,龙头昂扬,鳞片般的花瓣在微光中闪烁。它们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带着秋的灵气飞向云端。周围绿植环绕,红盆点缀,生机勃勃,竟让我在这阴雨天里感受到一股灼热的生命力。
温室深处,一座灰瓦亭子静静立于花海中央,前方一座小木桥横跨虚拟的溪流,两侧护栏古朴。亭周花开正艳,黄红粉三色交织,像是把整个秋天都浓缩在这一方天地。我站在桥头,看雨滴落在花瓣上,激起一圈圈微不可察的涟漪,恍惚间,仿佛走进了古人笔下的“菊径通幽处”。
走进室内展馆,红灯笼高高挂起,节日的喜庆扑面而来。各色菊花争奇斗艳,游客穿梭其间,或凝神细看,或举机留影。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展陈交融,仿佛时光在此折叠。我站在一株淡粉菊花前久久驻足,它的花瓣层层叠叠,像少女裙裾,又像一封未曾寄出的情书。
我渐渐迷恋上这些细微的美。一朵淡粉白渐变的菊花,花瓣细长卷曲,花心深粉如胭脂点染,背景的绿叶模糊成一片温柔。它不张扬,却让人一眼难忘,像极了秋日里那些不经意的温柔瞬间。
还有一朵明黄的菊花,花瓣细长弯曲,中心深褐,外围亮黄,像一团凝固的阳光。雨天本该阴郁,可它偏偏亮得刺眼,仿佛在说:哪怕天色灰暗,我也要自己发光。
也有枯萎的花,橙红渐变的花瓣边缘卷曲,颜色依旧浓烈,却带着几分疲惫。它静静立在枝头,不悲不喜。我忽然觉得,枯萎也是一种美——那是生命走过的痕迹,是繁华落尽后的从容。
园中几位女子身着传统服饰,衣袂飘飘,在花丛间轻步慢行。她们的笑容与花色相映,仿佛从古画中走出的仕女,穿越时空来赴这场秋日之约。白墙上的现代窗框与花盆静静守望,传统与现代在此刻握手言和。
雨渐渐小了,我坐在凉亭下歇脚。温室的玻璃顶映着天光,游客们依旧在花间流连。有人低头闻香,有人轻抚花瓣,还有孩子举着相机,认真地记录每一朵花的名字。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菊博园不只是赏花的地方,它是一场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传承的温柔对话。
临走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那座茅草屋与木水车。水车静止,却仿佛能听见水流潺潺。花还在开,雨还在下,而我,已把整个秋天的诗意,悄悄装进了心里。
发布于33分钟前 阅读2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