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觉得公交“越来越差”?
过去,公交几乎是城市里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大车、快班、线路密,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能看到车来。
可如今,越来越多市民发现公交正在“缩水”——线路减少、车子变小、间隔加长,从 5 分钟一班变成 15 分钟甚至半小时一班;有时还绕来绕去,耽误时间。
于是,抱怨声越来越多:“公交公司就是没竞争意识,反正有政府补贴,不求创新,只要不出事故就行。”“公交企业是国企,效率低下,躺平混日子。”
这些声音逐渐汇聚成一个指向——公交企业就是当下公交发展困局的“罪魁祸首”。
但真相是这样吗?
公交客流下滑到底有多严重?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清现实。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9 年全国常规公交客运量约 691.76亿人次。疫情与出行习惯变化叠加,到 2023 年,全国公交客流只有 378.10亿人次,相比 2019 年下跌了近三分之一。更直观一点: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公交分担率甚至跌到不到10%。
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和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 3.5亿辆,远远超过公交车数量。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仅滴滴日均订单就超过3000 万单,几乎等于把相当一部分原本的公交乘客“抢走”。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交车的乘客被电动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切走。客流减少带来的是收入锐减,而政府补贴又在缩减,这种困局不是某个公交公司“懒”或“不思进取”就能解释的。
为什么我们总把矛头指向公交企业?
公交体验下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但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公交企业“躺平”,其实是出于一种“就近归因”的心理。车变小、班次少,乘客第一反应就是:公交公司在省钱。
线路绕远、发车慢,乘客会觉得:公交公司不优化、不用心。
司机态度差、服务不到位,乘客就说:公交公司没管好人。这些现象当然存在,但它们是表象,而不是根因。公交企业很多时候并不是“故意”,而是“被动”。
比如,为什么大车变小车?因为空车率太高,一辆大车拉不满 10 个人,换成中巴或小巴至少能减少亏损。
为什么发车间隔越来越长?因为客流不足,高频发车只会增加运营成本,而补贴不够覆盖。
为什么线路绕来绕去?因为很多小区居民投诉“我们没有公交”,企业只能硬着头皮绕进去,即便这样会拉低全程效率。
换句话说,很多让乘客吐槽的“糟糕体验”,其实是公交企业在资源有限、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得不选择”。很多人对公交没耐心了,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公交彻底没落,谁来服务老年人、学生、低收入群体?
如果全城都靠地铁+电动车+网约车,城市道路会不会更加拥堵?
如果公交企业一个个亏损倒闭,未来还有谁愿意“兜底”那些看似不赚钱的线路?
公交的衰退,表面看是企业的责任,实际上是整个城市出行体系的危机。今天你嫌弃它,明天可能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城市都会为它的衰落付出代价。
所以,当下我们应该更多地给公交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一颗包容之心,他们也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