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描述
近日,我行营业机构发现一公司客户账户流水出现异常。该账户平时交易多为处理日常经营收支,但近期突然出现多笔个人资金转入后转出至全国多省市多人账户,存在明显过渡性质。
我行立即联系该公司法人赵某。赵某的反馈令人震惊:他并非主动进行这些交易,但对账户异常情况知情。据赵某描述,此前他为了公司贷款,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一家自称“银行渠道”的流水包装公司。该公司人员指导赵某将公司的网银U盾、登录密码、交易密码等全套认证工具及信息,封装在一个快递信封中。
骗子进一步指示赵某前往当地的某银行网点,谎称“这是给你们李行长的材料”,将信封交给银行柜台工作人员。随后,骗子安排快递员前往银行柜台,声称“取李行长的文件”,从银行柜面取到了装有客户全套网银工具的快递信封。直至我行发现该公司流水异常并介入,赵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但为时已晚,其账户已被司法机关冻结。
二、 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针对银行客户、利用银行网点公信力进行诈骗并实施洗钱的复合型风险事件。
1. 诈骗手段新颖,利用银行网点作为“信任中转站”:本案中骗子利用客户对银行网点的信任。指导客户将关键物品送至真实银行柜台,并编造“交给行长”的合理说辞,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的防备心理。
2. 客户风险意识极度淡薄:客户赵某轻信网络上的“包装”广告,违背了最基本的账户安全原则。
三、 案例启示与风险建议
1. 对银行机构的启示:加强客户安全教育,银行应向客户(尤其是对公客户)重点强调“银行绝不会以任何理由索要客户的网银密码及认证工具”相关安全知识;强化员工风险培训,对所有网点员工进行培训,对于代转资料等非正常业务请求,应建立严格的核实和上报流程,必要时可予以拒绝。
2. 对客户的警示:严守安全底线,网银密码和认证工具必须亲自保管,绝不透露、不相借、不邮寄给任何人;所有银行业务均应亲赴银行网点或通过官方APP/网站申请,切勿相信任何虚假广告;提高信息辨识能力,对通过网络搜索、陌生电话、社交软件等途径接触到的“银行人员”保持戒心,其身份和说辞需通过官方客服热线等进行多重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