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滁州学院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响应活动号召,前往滁州市文化馆开展民俗文化探寻活动。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希望通过实地探访与亲身体验,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魅力,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馆内探秘:触摸民俗文化肌理
踏入滁州市文化馆,错落有致的布局将传统戏曲服饰与民间音乐展示区巧妙融合,浓郁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入馆处的文化墙罗列着“走全椒太平、吟洪山戎曲、品明光庙会、赏凤阳花鼓”等当地民俗符号,瞬间点燃了队员们的探索热情。

图为滁州市文化馆入馆处的民俗文化墙。陈婉婷供图
戏服前驻足:领略匠心与历史
在传统戏曲服饰展示区,色彩斑斓、绣工精美的戏服宛如一件件艺术品,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戏服不仅是舞台上演员们展现角色魅力的华服,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细腻的针法、绚丽的色彩搭配,无不彰显着传统工艺的精湛。队员们围聚在戏服前,目光中满是惊叹与好奇。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戏服背后的角色性格与文化内涵,有的队员联想到洪山戏中那些经典的角色形象,分析着戏服如何通过色彩和图案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的队员则对戏服的制作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询问着匠人是如何运用传统的刺绣技法来打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洪山戏昔日的辉煌,感受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洪山戏戏服样式之一。钱美玲供图
聆听凤阳民歌:感受质朴音乐魅力
离开戏曲服饰展示区,队员们来到了凤阳民歌展示区。这里,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温暖而质朴,瞬间将队员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风土人情的音乐世界。凤阳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队员们静静地聆听着,沉浸在这质朴的音乐之中。他们闭上眼睛,让那悠扬的旋律在脑海中回荡,仿佛看到了凤阳大地上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聆听和查阅资料,成员们对凤阳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保护传承情况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了解到,凤阳民歌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曲调里有生活的烟火气,可不能慢慢消失了。”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到凤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背后: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此次选择文化馆作为实践地,源于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关注。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冲击,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和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图为滁州学院化工学院赴滁州市文化馆实践小分队成员合照。夏柯楠供图
展望未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对该实践队成员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们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队员们计划分三步走:一是整理此次实践资料,制作“民俗文化图鉴”在校内展出;二是邀请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现场教学戏服刺绣、民歌演唱;三是尝试用短视频形式,将戏服纹样设计成现代文创,让传统元素融入青年生活。
“保护不是把文化锁起来,而是让它活在当下。”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这场文化馆里的探寻之旅,不仅让他们看到了民俗之美,更让他们明白:青年参与,才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保鲜剂”。(通讯员:钱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