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7|回复: 0

[散文随笔] 喜欢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喜欢读书
烈日炎炎,呆在家里,正好读书。天下的书太多,读不完的。
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没有看过其它什么书。即使是小画书,连环画,偶尔从同学那里借来看一下,也没有进过街边的小画书店,因为口袋里没有钱。虽然只要一分钱就能看一本,我也无能为力,只好匆匆走过。大人从来没有给过我们弟兄零花钱。
上了初中,我在滁州中学读书,一下子就迷住了图书室。起初,学校的图书室在老校区东边沿墙的中间,单独一栋,三小间。初一下的时候,学校在东南角围墙边盖了一座新的图书室,有三间教室大,比教室宽许多。阅览室中间一排长长的桌子,两旁有方凳,可以坐下看书。图书、杂志也增加了许多,学校派了原来在教导处的权采芝老师去管理。权老师的记忆力特强。我们刚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去他那里报名,他看见学生,立刻就叫出他的名字。他是从报名表上看到的,有照片,他一个个都记住了。我们都佩服他。
图书室盖好以后,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借书卡,就是一张32开的纸。每张借书卡有二十行空格,可以先后借二十本书回家看。从此,我就经常去图书室了。一个学期下来,一张借书卡都不够用,又要了一张。《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笑林广记》《镜花缘》,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在初中看的。外国的也看,安徒生的童话,格林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古代希腊神话和故事,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等等。这些书,在我面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树立了一个个英雄。神游其中,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
每次借书以后,只要有空,我就会上到图书室南侧的鼓楼去玩。从图书室大门出来,顺着西边墙向南走,就看见几级台阶。拾级而上,上面是宽阔的平台,在上面踱步,可以一览滁城,遥望丰山。那就是唐代始建的鼓楼,明代叫大观楼。清末,大观楼的楼被毁,只留下城门,平台就是城门顶。房子早已没有了,残砖碎瓦也没有了,连杂草也极少几根。只有平台的中央留有一个小碗口大的圆洞,不知道干什么的,是竖旗杆的吗?1954年的夏天,鼓楼拆掉了。图书室至今还在,七十多年了,青砖黛瓦依然屹立,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
高中的时候,我读的书主要是我国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打开书本,静静地聆听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臧克家老一辈作家的精彩倾诉与描述。也看《老残游记》《孽海花》《儒林外史》《包公案》。最喜爱的是鲁迅,那爱层分明、幽默风趣的态度,那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语言,那以小见大、剖析透彻的视角,让我入迷。这,不会是因为他也姓周的缘故吧?
学校放假了,我还有另外两个看书的地方。一个是新华书店。书店在中心街盐局巷南边,离我家不远。星期天,或者寒暑假,一有空,我就会去那里看书。书店不大,四面是比人高的书架,中间摆着两张长桌,都放着新书。我找到一本书,会站在桌边静静地看;有时候能一看一下午,把一本书看完。中国的,外国的,都看。看了内容介绍,再看看开头几页,喜欢的,就一直看下去。枯燥的,放回书架,继续寻找新书。书店的营业员从不干涉我,也没有和我说话,时间长了,也都认识我。几年前,我偶遇一位退休多年的新华书店营业员,她还记得我。
另一个看书的地方是滁县文化馆。那时,滁县还没有图书馆,文化馆内有藏书,兼有图书馆的功能。文化馆也在中心街,就在新华书店的斜对面,向北面一点,面朝西。藏书的地方在二进,房门朝南,面对大院。后面三进是唱歌跳舞的地方,再后面是荒芜的花园。图书管理员是唱歌特好听的柳舒翠老师。我去借书次数多了,也就熟悉了。有一年暑假,我还帮助她整理书架,上新书,忙了两天。我也有特权,可以一次借两本书回家看。柳老师后来调到二中教音乐了。文化馆后来也搬到鲜鱼巷口北边去了,那里原来是城关镇派出所。
我在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当然少不了看书。这个时期,我主要看的是外国的名著,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莎士比亚,普希金,高尔基,奥斯托洛夫斯基,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外国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反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
工作以后,学校也有图书室,在西头的食堂旁边,我也常去。
我看的书很杂。童心未泯,对童话依然兴趣浓厚。十几年前,《哈利·波特》刚出版,我每本都看了,发觉英国人对神幻也是兴趣浓厚,同中国人一样,和美国人不同。再早,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我在文德桥边的滁州市图书馆不断借阅,一本也没有落下。他们的小说,继承了我国古代武侠小说的传统,例如各大门派争斗,人物武功高强,也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这是他们的发展。福尔摩斯探案,柯南道尔探案,卫斯理的侦探小说,我也喜欢,一步步揭示谜底。这是为了消遣,还是为了减轻工作的压力?也许都有。
几十年了,我一直想有一个书房,可惜不能如愿。如今搬了新家,终于有了半间读书的地方。一侧墙壁打了一个顶天的书架,书架上放着《黄帝内经》《周易》《山海经》《论语》《鬼谷子》和一些史书。有一本精装的《论语》,是用硬匣子装起来的。打开盖子,里面有一副白手套,让你戴着手套翻阅它。还有选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其它书本杂志。一有空,我就会翻看。
读圣经的故事,知道了巴以冲突的历史缘由,他们两千年的矛盾,同匈奴和汉人的矛盾不同。他们是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能吃掉谁,还会打下去。汉人要么打跑了入侵者,要么同化了匈奴。我也看《金刚经》《波若蜜心经》,但这些佛教的经书,都是用唐代的语言翻译的,现代人很难看懂。
这些书,需要反复地去读,慢慢地体会。“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如此。
2025.7.7于红鱼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5-7-23 1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