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5|回复: 0

[散文随笔] 说洗衣服的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说洗衣服的变化
洗衣服有什么好说的?谁家不经常洗衣服?夏天更是天天洗。如今家家都用上了洗衣机,单缸的,双缸的,半自动的,全自动的,滚筒的,迷你的,各式各样。衣服放进去,打开电门,你就不要管了,到时候它就给你洗好了。方便,省事。
可你知道,五六十年前不是这样子的,洗衣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先,每家都会准备一个大澡盆。晚上用来洗澡,白天用来洗衣服。老妈会把一家人的衣服全部放在澡盆里,打来井水泡一会。然后端来小板凳,坐在澡盆旁边。还要拿来一块搓衣板,斜靠在澡盆上,把湿衣服放在搓衣板上,打上肥皂,来回用力搓。一件搓好了,放在一边,再搓下一件。
全部搓洗完毕以后,用竹篮装好,提到水井边。几乎每个大院都有水井。大澡盆也带去,还要带一根棒槌,加上带有绳子的打水桶。东西多,往往会叫小孩子拿一些,一道送到井上。人们又把衣服放入大澡盆,从井里一桶桶打水,倒在澡盆中,漂洗有肥皂味的衣服。水井旁都会有光滑的一块大青石,人们把衣服放在大青石上,用棒槌一下一下捶打,把肥皂沫捶出来。然后,就一遍遍地打井水漂洗,直到澡盆里的水变清,没有浮沫,才算洗好了。水井旁都有水沟,脏水及时流走。现在的年轻人参观水井,大都会忽视水井旁边的大青石和水沟,不知道它还有这样的作用。
龙兴寺水井四周是青石块铺就的,长宽各有四米左右,地势高。四面一圈是水沟,所以那里没有单独的大青石。人们捶衣服,只要把青石地面冲洗干净,就可以在上面捶打衣服了,方便。这就是古人说的“捣衣”。
“捣衣”还有另外的意思。李白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代还没有棉花,富人穿丝绸,穷人穿葛麻。生丝要放在青石板上捶打,才会变白,变柔软;葛麻也要捶打,才能变硬为软,好做成衣服。李白诗里的“捣衣”,就是捶打生丝或葛麻,制成寒衣送到边疆战士手里,让他们过冬。不是清洗衣服。
有时候,衣服多,人们会挎着大花篮,到河边漂洗,滁州话叫zhἁi”衣服。从上水关到五孔桥,河边有许多大青石铺就的台阶,人们叫它铺子。大家在铺子上洗衣服,在河边的青石上捶打,在河里漂洗,这比在水井边洗要利索许多,衣服也洗的干净许多。
记得1977年的春天的一个上午,我在沙河水库大坝闸口那里走动,看见清澈的流水从闸口涌出来,洁白的浪花翻过一道青石坝。几位妇女蹲在青石坝上,用力地捶打衣服,“乓乓乓”,一声声清脆悦耳,演奏着民生的乐章。几十年了,那画面依然活跃在我的眼前。
半边河那里的铺子我们经常去。夏天,不用蹲在岸边,两只脚泡在水里,看着衣服在手里变白,变干净,又享受流水的清凉,真的好爽。不过,冬天就不爽了,双手浸泡在冰冷的水里洗衣服,冻得发红,甚至开裂。用恒温的井水洗衣服就是首选了。那时,人们离不开水井。
洗好的衣服要晒。这也有讲究。棉制的衣服,晒的不好会皱巴巴的。怎么办?滁州人也有办法。人们会在煮饭时撇出一碗米汤凉着。把洗好的衣服放在盆里抖开,用手沾米汤,均匀地洒在潮湿的衣服上。然后用长竹竿穿过两只袖子,撑开衣服,把竹竿搭在屋檐或墙头晒。这样,衣服干了以后就会笔挺,穿起来像是熨过一样,还不伤衣服。那时候,没有电熨斗,有熨斗是装烧红了的木炭来加热的,裁缝会用,一般人家也没有。
晒衣服一般用长竹竿,也有的用铁丝,拉紧,两头固定,用绳子晒衣服的少。因为绳子会打弯,衣服晒干后不平整;绳子受潮还容易生霉,脏了也不好洗。晒被子倒是可以的。
如今手洗衣服的少了,但还没有绝迹。最近早晨我在如意湖近水平台那里,就看见有人在湖边洗衣服,一会用棒槌捶打,一会在水里搓揉。那是她平时出门穿的衣服,还是其它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几千年的传统,四五十年就被新的生活方式替代了。人们正在从繁重的劳累中解放出来,让生活越来越轻松愉快。
2025.7.2于红鱼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5-7-23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