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买布做衣服 老话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的,才几十年,社会的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由人不对“日新月异”一词产生敬畏。 这是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偶尔被打开,记录下来,让现在的人看看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事了。 小时候,穿新衣要自己家做。做的多,会找人来家连续做几天,把一家老少衣服都做一遍。师傅自己带剪刀、布尺、缝纫机。早些时候,没有用缝纫机,就是师傅动手缝。缲边,做中式梅花纽扣,都是师傅动手做。衣领要挺,不能软塌塌的,就做成两层,还家主子煮饭时撇出半碗米汤,师傅用米汤给衣领上浆,干了以后,衣领就笔挺了。 缝制很费功夫,往往是夫妻两个人一道来,有时候还会再带一个中年妇女来。男人动刀 动剪,负责剪裁,女人穿针引线,负责缝制。中午,他们也会留在主人家吃饭,省得来回跑。他们是上门服务。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主人会留下来,以后打补丁用。相同布料,色泽一样,打补丁最好。——现在是没有人穿补丁衣服了。那时候,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穿打补丁的衣服不丢人。 除了请人来家做衣服,人们也会到裁缝店找师傅量身定做。 先到布店挑选自己喜欢的布。中心街上布店多。 布店的货架一律都是靠墙站着的,一般是三层,每层按照布的质料不同分开摆放。棉麻丝绸呢绒,有厚有薄,有宽有窄,花色各异,让人眼花缭乱。 刚进货的布,就是挤压的一大坨,上货架前,要加工分装。有一次,我在中心街一家布店看到,一位店员把一大包新进来的包裹拆开,取出一块折叠的布,又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长长的大约五寸宽、三指厚的硬纸板,把新布打开,从头依次卷上去,布宽和硬纸板的长度一样。卷好以后,这块软软的布匹就有了主心骨,就可以站立起来了,店员把它放到货架上,方便客人挑选。 货架前方是三尺宽的柜台,比百货店的柜台宽,好放布匹。客人站在柜台外,指着货架上看中的布匹,店员就拿下来,在柜台上打开给客人看。客人也许会继续选择,比较。店员就不厌其烦地介绍各块布料的特点,帮助客人挑选。选定以后,店员就按照客人的需要,用直尺量布,在定下的地方用白粉画一下,然后在画线外一点地方剪应该缺口,让客人知道是让他一点尺寸了,满意,下次还会来。这时候,店员的双手握住缺口两侧,用力一撕,只听清脆的“斯拉”一声,布就笔直地撕开了,不歪不斜。 店堂中间是空的,留给客人走动。 那次,我随母亲在棋盘巷口一家布店买好了布,就向北走,不多远,还不到鲜鱼巷口,就有一家门朝东的裁缝店,一间门面,我们在那里做衣服。店门口摆了一张案板,有五尺长,上面铺着一层布,不会污染、损坏布料。上面有布料,剪刀,直尺,软尺,还有划线的饼粉。一个四十多岁的师傅放下手中的工作,用软尺量了我的衣长,袖长,肩宽,胸围,领子,袖口等等,一一记下来,说好价,约定好几天后拿,我们就走了,既不要开收据,也不要交纳预付款,大家相互信任。那时候,滁州人很单纯,很亲和,民风正。城里的大街小巷分布有许多家裁缝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因为是量体裁衣,所以,做好的衣服很合身,也有腰身,穿起来很精神。 这也是当年的风俗吧。才五十多年,社会已经大大变样了。大街上已经没有做衣服的裁缝店了,没有人找裁缝来家做衣服了。布店呢?也看不到了。现在,大家都是买衣服穿,到处都是成品的衣服,只看它的尺寸大小,不看人的身材特点。标准身材的人穿了很好看,特殊身材的人却很难买到满意的衣服。厂家希望人人身材都好,都标准。可是,办不到啊。特殊身材的人,只能将就了。人们的体形各不相同,不满意的人总会有的。 那隐藏在小巷深处的缝纫机,除了给人改裤脚以外,是否也可以修改衣服,让特殊身材的人也穿着合身呢? 2025.6.29于红鱼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