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里都是高考分数,有人喜极而泣,也有人焦虑难过。
但你知道吗?那个造出春晚机器人的王兴兴,当年高考英语只考了28分,差点连大学都上不了。可就是这个“偏科生”,现在让马斯克都为他点赞。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分数只是一时的,决定不了你的人生,但热爱是一辈子的;学历也不是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你要勇于创新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01 王兴兴的大实话为何击中人心?
在这个分数满天飞的季节,几乎所有关于高考话题都围绕“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报考建议显得格外真实,他不谈分数,而是鼓励我们追随自己内心的兴趣;他不提名校光环,倡导我们自己动手实践;他没有制造焦虑,告诉我们迷茫是正常的。
王兴兴说:

最触动我的是,他说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你得动手去做,去尝试,哪怕没人教也要自己琢磨。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总有人告诉我们“要这样”“不要那样”。但王兴兴不一样,他告诉我们不要害怕走弯路,找到自己的热爱才是正经事。
当一位科技创业者不谈分数只谈热爱,不谈结果只谈过程时,反而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02 我们是不是太把分数当回事了?
现在的高考,早就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了。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学校比升学率,“一本率”;
家长见面就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甚至连这个县城的房价都会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
在很多人眼中,高考分数就是衡量一个学生成败的唯一标准。但我们不得不反思,“唯分数论”真的合理吗?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一个样子,而是帮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然后全力以赴地奔跑。未来的“铁饭碗”也不是文凭,而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时代变了,出路多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
记得我们父母那辈人,总觉得考上大学=铁饭碗。但现在呢?985毕业在家待业的大有人在。就拿我表弟来说,他那年高考的分数当时只够上个三本,家里人都愁死了。结果他选了大专的数控专业,虽然现在在工厂上班,但已经当师傅了,工资比很多大学生都高。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而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80后赶上了互联网浪潮,
90后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崛起,
00后正站在AI和机器人革命的前沿。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机遇。
20年前,你能预料到现在用手机刷个脸就能支付?10年前你敢相信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在马路上行驶?你能想到今天的Ai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光会考试没用,你得有真本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钻研精神。
正如王兴兴所说:“AI和机器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的挑战和机会在等你们。”
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找到热爱并坚持深耕下去的人。
现在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也正在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新机会。
如果你家孩子这次考得不好,别急着骂他。如果你自己考砸了,更别灰心。
记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有时候绕个弯反而能看到更好的风景;人生也没有翻不过的山,只要怀揣勇气自能踏破万难,未来自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