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韦应物的新诗
四十年前,我在上海南翔中学学习,承蒙该校钮校长惠顾,借给我一本古籍书看,就是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里面有许多典故、名人轶事。我抄录了几十条。最近查阅资料翻看,发现有“韦应物逸诗”条目,记载了韦应物散逸的诗三首。查看《韦应物集校注》,果然没有看见这三首诗。十卷正文里没有,拾遗里没有,附录的集外诗文里也没有。 “韦应物逸诗”条目里,只录了两首诗。所以,吴曾说:“二首皆佳作,而韦集逸去。余家有顾陶所编唐诗有之,故附见于此。” 该书后面又补充了韦应物的一首诗,一共是三首。 顾陶,唐代人,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唐宣宗大中间官校书郎。历时三十年,年七十四时编录成《唐诗类选》,共二十卷。这是最早的唐诗选本。今已散逸。北宋时期李昉等人的《文苑英华》一书,存有顾陶的《唐诗类选序》以及《唐诗类选后序》,《全唐文》也有。 吴曾记下了这三首诗,还作了简短的说明。 第一首:“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甕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诗后有注释,为“韦应物陪王郎中寻孔徵君诗也。”说明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陪做官的友人访隐居的客人。韦、王、孔,三个人应该都是朋友。那这首诗大约是韦应物早年在京城的事了。不过,不敢确定,因为韦应物在滁州时,还写过《答王郎中》诗。 “香署”特指京畿地区的台省官署。这些官署负责处理中央政务,是朝廷的重要机构。香署客,指王郎中王础,朝廷的官员。“来访竹林欢”,那是拜访隐居的孔徵君了。无论为官,还是隐居,都是朋友,身份悬除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 第二首诗为:“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后的说明是:“韦应物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也。”是一首和诗。 经查,这首诗不是韦应物写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江阴任职时的作品。吴曾弄错了。 后面的一首诗是:“南园柳色动,野塘春水生。屡游烦将吏,独此守山城。”诗后的说明是:“韦苏州早春诗也。今所在集本皆不载。” 这是一首《早春》诗。作者选取了两个景物,一“动”,柳枝变青了;一“生”,塘水变暖了。紧紧抓住春天来临的特点,写得生机盎然。诗人不觉多次出游,进进出出,他都感觉麻烦了守门的士兵,于是就独自呆在山城里。有景,有情,有趣,让人细细品味。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吴曾的没有讲。我们从诗中“山城”词语分析,应该是在滁州时写的。 韦应物在滁州的诗作,多次称呼滁州为“山郡”。《韦应物集校注·卷七游览》的《再游西山》:“南谯古山郡,信是高人居。”《卷五酬答》的《答杨奉礼》:“多病守山郡,自得接嘉宾。”校注者认为,此诗建中三或四年秋在滁州作。杨奉礼,疑为其女婿杨凌。《卷三寄赠下》的《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这是建中四年二月社日在滁州作。《赠李儋侍御》:“风光山郡少,来看广陵春。”《寄杨协律》:“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 《卷七登眺》有一首《夜望》:“南楼夜已寂,暗鸟动林间。不见城郭事,沉沉唯四山。”校注者说:“诗云四山,当兴元元年左右在滁州作。韦应物刺滁、江、苏三州,唯滁州四面皆山。”这个注释告诉我们,只有对滁州,他才称其为“山郡”“山城”。 所以,这首《早春》,应该是韦应物在滁州时所作。 2025.6.12于红鱼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