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高考 前天说了大家关心的高考一些事,晚上又想了许多,今天再说一些。 (一)求公平 对高考,有许多议论,认为一场考试定终身,不合理,太残酷了。那国家要选拔人才,用什么办法来代替高考呢?非议的人也想不出好办法。 先看历史。我国古代用人,开始的时候是采用世袭制,诸侯分封,大夫继承,老子当官,嫡长子继位,其它儿子也可以做不同的官。他的孩子有没有才能,不问。到汉代有改变,举贤良方正,由地方官举荐。但仍有弊端,汉代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举荐的人也不一定是贤能人才。 唐代袭用了隋朝创造的科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与世袭制并用。韦应物就是依靠家族世袭做官的,没有参加科举。但科举初用,作弊人常有,有人买通阅卷官,给他文章打高分,因为名字就在试卷上。武则天时,让人把试卷的名字糊上,阅卷官不知道是谁的文章。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在《糊名考校》一文中说,唐武后时,以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白糊其名。到宋仁宗时,袁州人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录。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绝。就是另外找人重新誊写文章,让阅卷官评分。阅卷官就无法从卷面了解是谁的文章了。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发现一篇佳作,怀疑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列为二等;结果是苏轼写的。 清末到民国时期,有大学了,各大学采用考试录取新生,不过,都是各大学自己命题,自己招生考试,没有全国统一。1952年,我国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集中在地市设立考场,县城没有考场。文革初期,大学招生停止。1970年至1976年大学招生,招生方式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对象为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这些大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大学招收下乡的知识青年。我被教育局派到皇甫公社,对报考的知青进行文化知识的面试,面试内容都是初中的基本知识,例如水的分子式,勾股定理。然后把面试成绩报给公社党委,由公社党委研究决定推荐谁上大学。不过,后来我们知道,我们面试文化知识成绩排在前面的几位,一个也没有被推荐,公社另有标准,面试是走过场。 古今历史证明,推荐制是不公平的,不利于选拔人才。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钻营人际关系。 1979年、1979年,连续两年通过考试招生了,是省里命题,分地、市阅卷。1980年以后,全国统一高考,阅卷也改为全省集中在一起了。今年是第46年。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话说。至于某些特殊照顾,那是专业需要。例如体育专业招生,考生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得过名次的,优先录取。这一条,谁也没有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