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我行客户张先生收到银行短信提醒,其信用卡在凌晨2点发生3笔境外线上消费,合计4680元。张先生确认自己未操作且卡片未丢失,立即向银行挂失并报案。经查,盗刷源于张先生曾连接公共WIFI时泄露信用卡信息,犯罪分子利用其开通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实施盗刷。
1、盗刷溯源:银行协查发现,3笔交易均通过“小额免密支付”完成(单笔<1000元),绕过密码验证;交易IP地址位于东南亚,设备ID与张先生常用设备不符;张先生回忆一周前曾在公共场所使用公共WIFI登录过购物网站。
2、犯罪手法还原:犯罪分子通过公共WIFI植入木马,窃取张先生手机内缓存的信用卡信息(卡号、有效期、CVV2码),并利用其已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发起盗刷。
(一)消费者防护措施:
1. 谨慎使用免密支付:通过手机银行关闭小额免密功能。
2. 强化网络环境安全:不在公共WIFI下操作支付、登录网银,使用 流量或VPN加密传输。
3. 定期清理缓存信息:在浏览器/购物APP中删除已保存的银行卡信息,避免“一键支付”埋隐患。
(二)案例启示: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伴生新型风险。消费者需牢记“三不原则”:
1、不随意开免密
2、不连接陌生Wi-Fi
3、不存储卡片信息
银行风控系统是“最后防线”,但事前自我保护才是“第一道盾牌”。
中国银行滁州分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