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录取吧(一) 今天是6月7号,是2025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考点街道车辆限行,交警大量整装出动,保证考区绝对安静,不干扰考生。这一天,牵动着千家万户。考生也许没有那么紧张,毕竟多次模拟考试,早已习惯了那个氛围。家长倒是比孩子还紧张,吃,住,穿,行,用,样样操心,生怕孩子有缺失。 记得我们那时的高考,家长也没有这样忙,他们还是各干各事。我是1958年参加高考的。那时,高三到4月底举行毕业考试。5月1号,才文理分科,迎接高考。不像现在,高一结束就分科了,这会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偏漏吧。 那时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我们滁县的考生,就坐四个小时的火车赶到蚌埠去参加高考,有点古代学子进京赶考的味道。大家排着队进滁县火车站,排着队上火车,也没有家长送行。 大约是住在蚌埠二中的大礼堂吧,打地铺,一张席子,一块毛巾或小床单。国家照顾,我们第一次吃到那么白的馒头,特好奇。考场在蚌埠一中,来回都是步行。第一场考语文,作文是两道题选一。前面知识题我很快答完了,面对作文题我却想了半个多小时,监考老师还走过来问我:怎么不写啦?我动笔以后,不到四十分钟,千把字就写好了,一气呵成。看看放在桌上的手表,还剩下二十分钟,于是再检查一遍,等着交卷。 第三天考历史、地理。第二天下午考完以后,我们回到住地。晚饭前后,历史老师陶家康先生找来一把靠椅,坐在大礼堂里,不断有学生围着他询问。夜晚,大约十点多了,地理老师张华盛先生把我们叫到大礼堂的另一端。那里悬挂着一排排的大字报,那是张老师写的地理知识要点,要我们再背一遍。——那时,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负责。 我工作了,也是教书。担任高三课程时,就送学生参加高考;担任高一、高二课程时,就被选做监考老师。滁州中学是理科考点,二中是文科、艺体考点。两个地方我都常去。那时,高考时间是7月7、8、9三天,后来精简,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其它的学科合并为一场考试,考试的时间就压缩为两天了。 7月初正是大热天,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就从肉厂拉来冰块放在教室的前后,降温。走廊上放着一盆盆凉水、毛巾,由监考老师服务,供考生洗脸擦汗。不能让汗水沾湿了试卷。 但,2003年以后,高考的时间改了,改为6月7、8号了,提前了一个月。为什么改?我看原因有两条。一是7月初正是江淮之间梅雨季节,南方的雨云北抬,不仅江淮之间雨水多,其它地方也是频繁降雨。有一年高考的第一天,宣城大暴雨,街道积水成河,无法通行,交警开动摩托艇送考生到考场。每年都会有城市,因为大雨,不得不延期考试,启用第二套考卷。高考试卷每一门都是出两套的,遇到泄密,延误,就采用第二套。所以,要避开梅雨,7月初时间就要更改了。还有一点就是,高考后批阅试卷,到成绩出来,划分录取线,需要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最初,要到7月27、8号才出来。后来试卷有一部分用答题卡了,由机器批阅,时间短了,那也要到24、5号。然后各省考生归档,到8月5号才能开始录取,先重点大学,后普通大学,再专科,前后又要将近一个月。这样,许多大学新生开学时间就很迟,有的到九月底了,影响高校上课。所以,后来的高考时间改为6月7、8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