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脚(jue第二声)粽子吗?
当徐思思问出这个问题,办公室五人沉默,不知徐思思说的是啥。
记忆深处的滁城,端午的厨房总是被腾腾的热气与醇厚的粽香填满。
蜿蜒流淌的滁水,岸边的浅水处,经常长出可以用来包粽子的芦苇,每到端午,人们便会四处寻找地方——打粽子叶。

用自己亲手打的粽叶子包粽子仿佛能够给粽子增添额外的香气,以至于每年都有不顾保安阻拦,去明湖边打粽叶子的人们。
到了端午节前,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滁水河畔,大人们将采摘来的粽叶子浸泡、搓洗,然后加上早已泡好的糯米。洗净的粽叶带着滁水的清凉,混合着散发的清香,和浸泡得微微发胀的糯米,是端午时节最完美的组合。
时过境迁,粽子的种类已经多种多样,有肉的,有蛋黄的,有辣肠的,甚至还有螺蛳粉和臭鳜鱼的。
但徐思思记忆中的粽子是一种名叫小脚的粽子,因为脚在滁城的方言中读jue(第二声),以至于当徐思思在办公室问出这样的问题,竟然无一人知道。
甚为惊叹!
小脚粽因其外形仿佛旧时三寸金莲的形状,因此得名。小脚粽裹好不容易散开漏米,因为有添米的动作,成品也比较紧实,就是包裹手法比较复杂一些。
徐思思至今为止,仍旧学不会。
从前,每到端午,爷爷便会准备好包粽子的所有食材,他总是带头包起,一边包还一边教,试图将折粽叶、填馅料、捆扎绳等复杂的工艺传承给下一代。
但奈何手法复杂,加上有爷爷在,有依赖,好像学不会也没关系,每年到了端午,爷爷便依旧备好食材,包好粽子。
然后将所有的小脚粽子按照十个一捆,扎到一起,放进大锅里,浇上井水,但此时盖上锅盖还不完美。需要在粽子的缝隙中塞满咸鸭蛋、咸鸡蛋才配得上端午节的气氛。
然后再盖上木制沉重的锅盖,用大火烧至咕嘟作响,然后小火闷上个一个小时。
此时,满屋子的粽叶香、糯米香交织在一起,孩子们已经等不及了,要率先尝尝鲜。
大人们用长长的竹筷子将粽子捞出,徐思思早已迫不及待,剥开粽叶,露出晶莹油亮的糯米,但此时的粽子还没有达到最佳口感,需要粘点白糖,才算是端午的最佳拍档。
如果说白糖是粽子的拍档,那么一颗蜜枣便是粽子的灵魂,肉粽啊,辣肠啊什么的,都不是徐思思的最爱。
徐思思爱的是滁水大锅粽子香,粽子一定是包有蜜枣的小脚粽子。
只是爷爷去世了,再也吃不到爷爷包的小脚粽子了。
如果说端午是中国人相聚的一个好日子,那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便是新人结婚的好日子。
徐思思过节的三天,还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婚礼。婚礼的主角不是别人,而是六叶子的成员——王陈。
是的,王陈终于结婚了。
大学毕业后的几年,王陈先是去了南京,后又转站合肥,最终落脚上海。
随着地点的转换,身边的女友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换人,不是这个原因,就是那个原因,毕竟情人总是分分合合,也是正常,但谁也没想到最后和王陈结婚的居然是她。
王陈给徐思思发了信息。
王陈:“我要结婚了。”
徐思思:“是我们滁城的吗?”
王陈:“是的,是高中同学。”
徐思思:“那就对了。”
王陈:“你见过?”
徐思思:“我认识她,她应该不认识我。”
王陈:“自己谈的,无意中了解到她也在上海,就接触了。”
徐思思心中一惊地回到:“可以啊!不错!啥时候结婚,我去喝喜酒。”
王陈:“预计五月份,具体再通知你。”
徐思思想过王陈要结婚,但没想到这么快。
以至于徐思思不知所云,只是回复道:“这速度,效率,可以啊!”

五月初六,徐思思开着车去了来安。
来安,来者皆安。
这句话是来安人杨家宝告诉徐思思的,所以每次开车到来安,便能够想起来者皆安。
但徐思思每次到来安都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因为这里也有很多记忆,有记忆中的大马转盘,有寺巷子的烧烤,有永阳路的散步……
端午节的来安,路边有很多小商小贩卖水果,有卖油桃的,有卖樱桃的,还有买荔枝和杨梅的。
徐思思这次是去见老朋友,也有可能和六叶子们再次相聚,因为许久不联系,大学毕业以后,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徐思思不知道程晨、孙子悠、杨家宝和王禾木会不会来。
徐思思也没问,但依旧怀着一些期待,期待老友重聚。
买了路边的油桃和杨梅,便进了酒店。
(未完待续……)
我是徐思思,我在滁城三十年,你呢?
感谢各位留言支持。
许久不更新,便没了动力,写文字不易,以至于刘楚昕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获奖时的感言感动中国。
感谢大家留言支持,很喜欢E滁小黄车的留言,我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草稿,也没有复制粘贴,更没有华丽辞藻,我写的像中学生作文,但内容是对滁城三十年的记录。
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出版,我说争取2028年吧,因为现在才写了十几万字,预计要写三十万字左右,然后删减修改校对投稿等。
感谢大家对《我在滁城三十年》系列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