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嘉佑同游宝应寺》。嘉佑是王禹偁的儿子,诗中记叙父子俩同游琅琊寺。诗曰:“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看来,他到滁州以后还没有去过琅琊山游玩,忙于案头簿书,因为儿子来了,才陪他去了一趟。 《唱山歌》、《啄木歌》、《秋莺歌》是描写滁州风土人情的诗。《啄木歌》、《秋莺歌》是写秋天了,还有啄木鸟在啄木,还有莺在唱歌,这与黄河流域不同。他很惊讶。在北方人看来,滁州是南方。他借写啄木鸟与秋莺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淮南啄木大如鸦,顶似仙鹤堆丹砂。嘴长数寸劲如铁,丁丁乱凿乾枯查。黄柑红桃多有蠹,受命凤皇须破柱。何当更与绣衣裳,羽族横飞作持斧。”(《啄木歌》)前四句描写啄木鸟的外形和啄木的动作,后四句借黄柑红桃写国家多蠹虫,那些穿着五彩绣衣的高官,要学啄木鸟,“持斧”清除蠹虫。 《秋莺歌》写“淮南八月尚有莺,关关无异来时声。东风抬举如篁舌,何事经秋犹未绝。饥鸾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饥鸾病鹤”也会发出鸣叫,但是没有人听,甚至“凤鸟不听”,也无处申说,感叹他的正确建议不被采纳。 《唱山歌》描述了滁州老百姓的习俗。“滁民带楚俗,下俚同巴音。岁稔又时安,春来恣歌吟。接臂转若环,聚首丛如林。男女互相调,其词非奔淫。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夜阑尚未阕,其乐何愔愔。”滁州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属于楚国,千年过去了,乡野的百姓,依然保留着楚地的习俗。春天来了,众多的男女聚集,“聚首丛如林”。他们手拉手围成一圈,“接臂转若环”,那是在跳舞吧。还互相对歌,唱着通俗的小调,一边跳一边唱,夜深了仍在欢乐。看看,读了这首诗,有没有带你来到云南刘三姐的家乡、带你到达九寨沟藏胞旅游地的感觉?没有想到吧?古代的滁州人也是能歌善舞的啊!接着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此散楚兵,子房谋计深。乃知国家事,成败因人心。”诗人由此想到楚汉相争,张良就是用“四面楚歌”搅乱了军心,离散了楚兵,打败了项羽。于是他感叹:国家大事,成败在人心啊。诗人由唱山歌民俗想到治国的大计,联想丰富,立论高远。这也是他关心国事的体现。 第二类是描写官衙生活和抒发谪居苦闷心情的诗。这一类的诗较多,有北楼感事、感兴、老态、官醖、射弩、闻鸮、甘菊冷淘、制除工部郎中出内署、诏知滁州军州事、滁州官舍、堂前井、荒亭晚坐、身世、为郡、自笑、自问、夜长、迂儒、花鹿、滁上谪居、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高闲、腊月、雪中看梅花因书诗酒之兴、朝簮、病假、偶题、诗酒、岁暮感怀。 王禹偁到滁州,才42岁,但已经“白发不相饶,秋来生鬓边。ㄗ钕嗲祝杖赵谘矍啊!辈坏辛税追ⅲ劬σ不杌恕!把鄄∫蚯蠹佟保鄄±骱Γ灾乱爰傩菹ⅰJ橐部床涣耍安⊙已甘书册废”(《夜长》),于是“病眼白头唯醉睡”(《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其一》),“病眼唯堪学坐禅”(《朝簮》)。身体的衰老增加了他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