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在滁州的诗文(一) 在醉翁亭北面,有一座二贤堂,纪念宋代的滁州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二贤堂始建于宋代绍圣二年(1095年),当时滁州知州为曾巩的兄弟曾肇。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在政治上,他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敢说敢讲,坚持正道,一生中三次被贬。文学上,他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主张平易朴素,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崇尚“韩柳文章李杜诗”(《赠朱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道路。 前人对王禹偁高度称赞。欧阳修很尊崇他,称他为“前贤”,在《书王元之画像侧(在琅琊山,庆历六年)》诗里写道:“偶然来继前贤迹,信矣皆如昔日言。诸县丰登少公事,一家饱暖荷君恩。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间容貌任尘昏。”。苏轼更是“愿为执鞭”,在《王元之画像赞》里说:“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始余过苏州虎丘寺,見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 王禹偁怎么会到滁州来任职的呢?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妻子孝章皇后宋氏病逝,宋太宗赵光义没让宋氏跟赵匡胤合葬,棺椁被停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邸,权殡普济佛舍,还禁止臣子们给宋氏服丧。王禹偁认为这个做法不对,对宾客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宋太宗听到后十分恼怒,碰到了痛处,就给王禹偁定了一个谤讪朝廷罪。五月九日,王禹偁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他在滁州任职一年半,至道二年(99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移知扬州。 王禹偁在滁州创作颇丰。在他晚年自编的《小畜集》和他后人补编的《小畜外集》里,明确可查的,收录了他在滁州期间写下的81首诗。另外还有一首诗,虽然不是在滁州写的,内容与滁州有关,题目为《送严判官儒归滁州》。另外还有6篇散文。 《小畜集》共30卷,按照文章的体裁排列。同一体裁的诗文,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他在滁州写作的诗文,分散在卷五、卷十、卷十一、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七、卷二十一中。《小畜外集》序言说有二十卷,可惜已经残缺,现存只有卷七至卷十三共七卷,而且,卷七无头,卷十三无尾,也不全。卷七里有两首在滁州的诗。由于有的诗歌没有标明写作地点,从内容上也不好确定是在哪里写的,就没有列入了。网上还看见《病起至幽谷二首》,应当是在滁州写的,可惜诗句不全,残缺甚多,无法阅读,也没有标明出处,《小畜集》《小畜外集》里都没有查到。 他为什么把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小畜”?诗文集编好以后,为取书名,王禹偁做了一次占卜。他在自序中说:“将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之小畜。乾之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禹偁修辞立诚、守道行己之义也。小畜之象曰:风行水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饰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所以,他用小畜的卦名,来命名自己的诗文集,正好是他一生的写照:坚守道义,自强不息,长于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