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8|回复: 0

[散文随笔] 小沙河古桥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滁州城西水库修好以后,小沙河的一段被淹没在水底。在汤家湾以上,小沙河上依旧流淌。向上游走,不多远,有两座古桥,它们建自明代,明代万历《滁阳志》都有记载,至今依然完好。一座是赤湖铺大桥。一座是十五里大桥,又叫官庄大桥。两座桥相距大约四五里。他们都是青石桥,赤湖铺桥大些,平坦些,在东,下游。十五里大桥小些,拱形高些,在西,上游。
两座桥的前方不同。赤湖铺大桥处在两京的驿道上,它的北边越过南唐时修建的清流关,通往凤阳、北京;向南,就是南京。十五里大桥向西,翻越蚂蚁山,通往施集、章广、合肥。
1968年学生下放,我的三个弟弟被下放到施集井楠。他们会步行回家,就要走过十五里大桥。1969年端午节刚过,五弟突然夜间肚子痛,三弟参加民兵训练不在家,四弟才18岁,就一个人连夜背着16岁的老五,翻过蚂蚁山,走过十五里大桥,一轮弯月陪伴着他们,从牛奶场到家。送进医院,诊断是肠梗阻,及时手术,挽救了五弟。十五里大桥留下了四弟的脚印,小沙河水见证了四弟那吃苦耐劳的身影。
1971年的寒假,二中的张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九百多人野营拉练,自带炊具粮油,自己背着背包,到章广、藕塘,经大柳再回来。出发那天,红旗招展,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过十五里大桥,蜿蜒曲折攀爬蚂蚁山。我走在班级的最后,想收容掉队的学生,结果一个也没有。那些初二的孩子,没有一个掉队。炊事班的同学是用扁担挑炊具粮食的,他们还把小的女同学背包抢过来,放在担子里挑着。从章广到藕塘是夜行军,满天的星星看着我们静悄悄地前行。到藕塘刚好天亮,炊事班的同学赶紧埋锅造饭。晚上在大柳,买了大柳甜甜的红皮萝卜红烧,大家吃的美滋滋的。那时的学生,不论家境好坏,也都能吃苦。第二天的上午,我们参加生产队的挑塘泥劳动,挖的挖,挑的挑,抬的抬,热火朝天。山里人真情,有几位社员看见我们一个女同学穿的衣服单薄,就关心地嘘寒问暖,有人从家里拿来一件棉袄,让那位女同学穿上。
1982年秋,我看到了光绪《滁州志》,以后就按照书上记载的地方到处跑,实地查看现状,多次到这两座大桥去看看。
有几次,我带着全班的学生,乘车到珠龙,然后爬清流关,翻山后,顺着古驿道,经赤湖铺大桥回滁城。也曾从赤湖铺向北走,翻越清流关,从珠龙回来。那一路上光滑的青石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历史打磨的印痕。
有一次,我从官庄经过,遇到当地的一位渔民。他对那一带河水非常熟悉,经常在夜里到小沙河里捕鱼,第二天进城去卖。他告诉我,太阳下山的时候,十五里大桥长长的影子会落到赤湖铺大桥上,所以,他们把十五里大桥叫作公桥,赤湖铺大桥叫作母桥。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户部主政王思任从北方来,游丰乐亭、醉翁亭,其文开头就说,“一入清流关,人家有竹树,有青食,有鱼鸣,有鸲鹆,江南之意可掬也。”(见《滁州续志》)。就是说,过了清流关,向南就是春天了,是江南的味道了。赤湖铺大桥、十五里大桥,都在清流关以南,春意盎然。
大约是三十年前吧。我过了十五里大桥向滁城走,左拐,沿着小沙河东岸向下游赤湖铺大桥走,想看看石濑飞琼在哪。开始,两岸都是土质。忽然,看见一段河岸全是青石,河床也是青石,嶙峋突兀,凹凸不平,一年又一年的洪水也没有把它磨光滑。此处不长,估计只有七八十米。我在这里伫立了一会,只看见河水平静,没有波澜,更没有飞琼了。也许是没有下暴雨吧。
胡松有一篇《石澜说》,里面讲到:“过赤湖而渐衍,两岸率皆黄壤,时或徙易。惟赤湖之北里许而远,有石突起,耸为岩㠋,折旋而下,横亘涧底,杂立纵横,斜欹参错。大者如象如马,如蛟如螭。小者如黿鼍,如羊如豕。远睇近窥,各具状态。水流过之,湍奔漩激,殷为春雷,漂为雪浪,高可丈许,卑亦寻尺。飞沫溅珠,如雨如露。阴森凉爽,炎暑为驱,故前人号曰“石濑飞琼”。斯亦僻壤幽胜之观,江野瑰奇之玩矣。”他说的很清楚,石濑飞琼在赤湖的北面一里多的地方。
“石濑飞琼”是明代滁州十景之一。只是,激流澎湃、飞琼漫天的景象只有在大雨之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见。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暴雨之后还会有这个奇景吗?
2025.5.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5-7-24 0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