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未婚未育的设计师吐槽:一直以为酒店的大床房是给大人的,小床给孩子;原来是母亲带孩子睡大床,父亲睡小床。因为母亲可能要起夜照顾孩子,在婴儿出生头一个月,母亲甚至需要2小时就醒一次给孩子喂奶。
我们会为人生重要时刻,如大考、工作面试、婚礼等,提前了解很多相关信息。但关于当妈这件事,在生育前,女性知道的并不比男性多多少。
电视、广告、朋友圈里也只会出现可爱的宝宝,周围经历生娃的亲戚长辈,甚至我们自己的母亲,都没有告诉我们真实的育儿生活。

对于母亲的这些期待,以及期待带来的具体的影响,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但这些事情,需要被更多人知道。前几天,C计划发起话题征集:
哪些事,当妈了才知道?
如果回到过去,你想对成为母亲之前的自己说什么?
今天是母亲节,向所有妈妈们致敬,也将这些真相和感触分享给你:

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妈妈: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想对还没成为母亲的自己说什么?她们说———
● 带娃这件事大家都是从不会到会,要给老公学习的机会。自己不是先天带娃圣体,也需要睡觉,照顾自己,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 前置思维,先好好装备自己,少走弯路
● Hi 真正的成长即将开始
● 好好享受没娃的时光,养娃不着急
● 走走停停,你很棒,你将是90分妈妈
那些疲惫和挣扎,为什么没有人早点说?C计划思辨课上,我们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高年级的孩子们。
他们这么回答:
“社会需要提高生育率,如果提前说了就没有人愿意生孩子。”
“一直以来学校、科学研究宣传的总是男性倾向理性思考,女性更温和,情感充沛。所以社会觉得女性更适合育儿。”
“妈妈可能担心,如果抱怨,就会显得自己不负责任。会被其他人指指点点。”
“长久以来宣传的男主外,女主内,造成很强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会被迫回归家庭。”
“女性回归家庭看起来是一个个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压力下的选择,被灌输的社会观念。”
除了了解原因,还能如何打破“母职困境”?孩子们这么说:
“女性因为情感细腻,适合主内。但不代表应该主内。要考虑个人意愿。”
“不要把吃苦当做理所当然。”
ta们说:男性需要更多回归家庭和家庭、正视妻子的付出——
“设立男性假期,让男性照顾孩子,分担女性压力。”
“作为男性,我想未来这样支持妻子:肯定她的付出,尽全力支持她愿意尝试的或者想做的,在能力范围内且合理的一切事情。”
“如果无法亲身参与育儿,尽量给母亲提供情绪价值和经济物质支持。”
“社区评选优秀父亲,鼓励男性回归家庭。”
孩子们还提到,打破规训,绝不仅仅是个体的事,还需要设计相应的政策和舆论支持——
“禁止企业因性别歧视而拒聘有能力的人。公司入职率努力调整到男女平等,待遇也一样。”
“公司内可以提供育儿区。上班时有其他人可以在那里照顾小孩。”
“政府在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前给家庭一些补贴措施。”
“从学校里开始宣传男女在家庭分工上是平等的。男女都可以选择在家带娃,也可以选择出来工作。”
“制定法律,给予女性产假休息、生育补贴发放、薪资平等等方面的保障。”
今天是母亲节,致敬每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也希望你知道:那些没人说过的挣扎和疲惫,本不该由你独自承担。
而这些对“理所当然”现象的反思,撬动,也正是看见,支持母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