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的首领叫吉囊。他的儿子在太原被明军小兵乱箭射死。第二年,吉囊因饮酒过度也死去。孙存知道后,立即给胡松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与胡汝茂书 都司王威以龙公之书来,遂附书贤弟。今至汴恰三月,而犹未得报书,何难遘耶?敖公书来,知节驻代州,盖付以北门锁钥矣。但经略劳心,故旧稀少,能无边塞风高之思乎? 吾滁雨足,亦略苦多,麦则既熟,米价更贱,足占丰乐矣。 汴地十四年来无此麦,秋雨更时,只洛阳一带,黄河之北,蝻生为害不齐。 耳闻吉囊父子俱毙,此天讨之。然必以内治为本,不以一黠虏之在亡为轻重,斯可也。走官此殊劳,盖前之废弛甚多,欲以绵力起之故也。 曹仲礼携妓逃去,二勘合夤缘行于分巡,不行本司,甚好。盖惟欲法行于豪强,弊免于茕独,固不欲自与之仇也。以此,又觉心中少却一事。 偶因吏往,附此寄声。何令价久不过此,想亦欲闻乡人之音也。 外蕲艾二个,可为护膝、护背之用。瓜仁、莲肉各一包,皆楚人今日送至者,备膝下之茶需耳。余惟自爱自爱。 这封信,既是老朋友之间的娓娓交谈,也是兄长对小弟的关心和爱护。“吾滁雨足”,“汴地”,“曹仲礼”之说,自是回应胡松来信的话,交流双方的情况,好像两个人在促膝谈心。“耳闻吉囊父子俱毙”,是安慰胡松,仇人首领死了,因为胡松就是因为吉囊入侵被当作借口被贬的。孙存认为,这两个人的死,并不能解决鞑靼人入侵的问题,需要巩固自己的边防,“必以内治为本”,肯定了胡松上边关要务十二事的意见正确。以前边境防务废弛,才遭致敌人侵入到内地,必需整顿边防。这是对胡松的支持,抚慰。信的最后是赠送礼品。“蕲艾”是草药,祛风驱寒,送给胡松保暖,爱护身体。还有瓜仁、莲肉,是刚刚收到楚人送来的礼物,转送给胡松。情义深厚。 患难见真情。料想胡松收到信以后,心里也是暖暖的。 胡松对孙存也非常尊敬,孙存去世后的行状,就是胡松写的,内容充实详细,饱含胡松对兄长敬仰的深情。 胡松写的行状,抓住孙存一生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重法用法,一是尊教爱民。孙存按照上司的指示,编写了《大明律读法》。他写孙存依照律法惩治豪强,刚直;上书为自己的生母依法争得了封赠的荣誉,孝心。他重修了岳麓书院,聘请了山长,重视教育。他多次上书,厘正藩王下属的待遇,减轻百姓负担,还修渠筑坝,处处为小民着想。他还写孙存“公天性英敏,美姿容,多才艺,爽朗跌荡,善戏谑,与之杯勺䜩会时令人解颐沾醉。”“为文藻赡流丽,书法清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孙存,俊美多才,性格开朗。 胡松不仅对孙存尊敬,同孙家的弟兄们关系也很好。 胡松常去孙存二哥孙孜的东园游玩,他写诗赋谢:“名园逦迤傍城隈,爽气繁阴四望开。碧树丹山时掩映,苍头白发日徘徊。丝桐静听仙人馆,宝剑高悬处士台。却喜尘襟数坐此,白衣人送绿樽来。” 孙孜去世后,胡松为他写了墓志铭。墓志铭说,孙家弟兄多,父亲孙序就让老二孙孜经商,来养活全家。孙孜经营有方,很快发家。还说,孙孜“置园城东北隅,以城之雉堞为屏”。里面有假山,有流水,有碧树,有鲜花。“时与高人逸士逍遥其中……当时名公巨卿慕尚风标,咸燕集其间而歌咏之。若太仆双溪杭公、孟溪郑公、南湖刘公、郡伯兰汀陈公、凤泉王公,暨乡士大夫诸篇什烂如。东园之名于斯为盛,故更号曰东园。”孙孜还与名人结社。“寻与郡中诸老结清平会,以娱暮齿。”有菱溪石公、皆山赵公、东川卢公、云心于公,四峰张公,都是官员,只有孙孜是平民。孙孜,是处士,但不是隐士,心怀仁德。他平时救助乡亲,大疫之年掩埋无主尸首,受到官员和百姓的尊敬。 胡松同孙存的弟弟孙孟也有往来。他有一封写给孙孟的信,《柬孙环山》,议论道:“严沧浪谓禅在悟,诗亦在悟。不独诗与禅,万事皆然。”非好友不会如此议论。结尾说:“千里相望,神与书驰。何日东归,共酌乡水。”信中说“东归”,大约是孙孟还在京城任职的时候写的。 有人说,胡松的母亲后来改嫁到滁州郭祭祀家,就是争得祭祀滁阳王权利的那郭家后代;孙存有个妹妹也嫁给了郭家。那,孙、胡两家又沾亲带故了。如果属实,那胡松束发时就同孙存一家密切往来,一辈子友好不断,也就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