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关帝庙,沿着清流街向北走,清流街同钟楼巷、西大街、北大街又有一个交叉点,那是石婆婆,它在鲜鱼巷口的西边。那十字路口东北的围墙下方,离地面一尺多高,有一个半人多高的石龛,石龛里面镶嵌有一尊石像,人们叫她石婆婆。据说她保佑孩子,附近的老奶奶,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她烧香,请她保佑孙子。年代久远,石龛都被香火熏黑了。早上,那里的地面往往有一层厚厚的香灰。这里也是小市场。后来街道改造,钟楼巷路面拓宽,与西大街取直,石婆婆拆掉了,老人还记得她。
继续向北,下一个交叉路口是十字街。那是清流街同东后街、西后街、北大街的交汇处。如果你出北门,不管是从中心街来的,还是从清流街来的,必定从这里经过。那里商铺少,不是商业繁华的地方,住户多,是安静宜居的街坊。章姓是那里的大户。章益的家就在那里,陆元九也住过那里。它的北边有人武部,每年征兵的时候,那里就很热闹。它是每个想参军的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从十字街拐向东,沿东后街走,下一个路口叫石狮子,它是东后街同中心街、张家巷的交岔路口。这里在明代住过一位御史,滁州人周冕。他家的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时光流逝,几百年过去,周家人不在了,石狮子却留了下来,解放后还有一只守在大门口。所以,老百姓就叫那里石狮子。这里商店也少。记得那面对中心街有一家茶水炉子,专门烧开水卖,生意不错。烧的是米糠,不是煤,也不是柴。四牌楼也有一家茶水炉子。后来大家烧煤炉了,热水瓶也多了,茶水炉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牌楼偏北一点,有一条斜斜的向东的大路。那个岔路口,老百姓叫它卫门口。原来,在明清的时候,这里是滁州卫的所在地。滁州卫是驻滁州的地方军队,负责地方治安、城池修建、城门守护、河道船运等工作,还要屯田,种地生产。修建滁城城墙、上水关、下水关、龙池,都是他们负责干的。他们的衙门,就设在卫门口这里。滁州卫首领的官衔级别很高,长官叫指挥使,是正三品,而南京太仆寺的卿是从三品,滁州知州是从五品,都没有他级别高。解放后,滁州卫的衙门改为琅琊剧场,供地区京剧团演出。听说,滁县地区京剧团原来是部队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随军驻滁,后来改归地方了,名角很多。我很喜欢看他们的猴子戏,满台筋斗、旋子,赢得台下阵阵喝彩。
再向东走,经过夫子庙,沿着文德街向前,在东门口同左侧方东大街、对面的遵阳街相会。东门口的城门是滁城的大东门,叫化日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经常从那里往返,已经没有看见城门了,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间还有个圆形的花坛。广场的西北角是高大宽敞的滁县人民银行,银行背后是护城河,北面有一段古城墙。现在这段古城墙还在,成为明代罗城城墙唯一保留下来的遗物。后来有人在上面种菜,水土疏松流失,比起五六十年前,矮了不少。广场的西南角是深受欢迎的滁县工人文化宫,白天晚上都有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民提高文化素质,工人文化宫及时开办了补习班,让年轻的工人补习中学的文化课。有时候,一个班竟然有一百六七十人,坐在大礼堂听课。广场的东边是遵阳街的西端,住着好多竹编人家,也有木作坊、铁匠铺。1955年以前,我家在那里买过竹圈,大竹扁,竹簸箕,烘茶用的。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在那里买过竹筛、竹篮、猫叹气。遇到过年 ,我也会去那里讨要几根废弃的短竹条,回来给孩子扎灯笼。
穿过遵阳街,东头就是洋桥洞了。那是铁路桥洞,上面跑火车,下面走人。最初,洋桥洞只有南边的一个洞,矮小,不能走大客车;低洼,大雨就会积水。但,它是城里通往火车站的唯一通道,桥洞外还有码头,有商店,有集市。桥洞内有客栈,有饭店,有汽车站,迎来送往,生意兴隆。所以,洋桥洞每天人群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以上十处交叉路口,也是老滁城的地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这些地方都还在,只是不同程度地变样了。鲜鱼巷口、四牌楼、石婆婆、石狮子变大了,可以跑汽车。关岳庙门口地面沟垫高了,不再积水。鼓楼拆除了,地点依旧叫鼓楼。东门口重建了化日门,门内没有广场了,广场改到化日门外。洋桥洞多了一个伴,变成双的了,新洞宽大,可以跑汽车。只有十字街还是老样子,没有变化,就是老旧了点,人气也少了。
滁城的人会老去,这些地标也会变化。愿它们随着滁城永在。
2025.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