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滁城有七十二条半巷,有街巷必定有交叉口。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街巷的交叉口,那也是老滁州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只要一提起,总会让人感到亲切。
老滁城的中心位置是鲜鱼巷口,它是中心街、东大街、钟楼巷的十字路口,四通八达,繁华兴旺,商店林立。四面的街道都是商铺,附近有江源泰大楼、卞源昌大楼、骆正泰大楼。广场四角都有小摊贩,有临时的,也有长期的。卖小吃,卖蔬菜,卖鲜鱼。还有一家卖炭烤的馒头,外皮焦黄,香气四溢。这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遇到节日,那里更是热闹,玩会的队伍,舞狮子、耍龙灯、摇旱船的,必定在这里表演一番,四周的大人小孩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个水泄不通。奇怪的是,它叫鲜鱼巷口,可哪里是鲜鱼巷?如今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它像南京的新街口一样,没有哪条街叫新街,却有新街口的名称。
沿中心街向南,是四牌楼。它位于中心街南段,同南大街、四牌楼东巷,四牌楼西巷交叉。南大街后来并入中心街了。这里原来矗立着一座四个面的青石牌楼,是明代的建筑。解放后,横梁出现较大的裂纹,拆除了,但四牌楼的名字依然存在。和鲜鱼巷口一样,这里也是交通要道,四面不但有商店,也有众多的地摊,出售小吃、蔬菜和针头线脑小玩意。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天下晚,我在四牌楼地摊买了一对红色鲤鱼,回家由弟弟做了一盘糖醋鲤鱼招待客人,刚上桌就被吃光了。
从四牌楼向西,四牌楼西巷与清流街交汇处,有个三岔路口,叫关帝庙。一小在它的西北角,清代是关帝庙。东北角是龙兴寺,在明代它是滁州最大的寺庙。南边是个茅草盖的的大众剧场,老百姓叫它小戏院子。滁县文工团、外地剧团像倒七戏,都登过它的舞台。一有演出,必定客满。三岔路口虽然紧靠小沙河,西边不远就是西桥,但它地势低洼,比河岸还低,夏秋一场暴雨袭来,积水排不出去,搅拌着路面上的泥土,浑浊如泥塘,汪汪一片。我们去滁州中学上学,只好沿着路边较高的地方走。一小的东外墙墙基是个青石的斜坡,有水泥勾缝,正好从那上面踩过去。平时,这里也是柴市。樵夫从西边山上砍的柴,下午四点钟左右挑进城,就挑到这里出售。砍柴人没有秤,柴市有专门的人给你过秤,叫柴行,现在叫中介。柴行收取头钱,也叫佣金。他一手托买卖两家,公平称秤。放晚学的时候,我常常看见一位老太,肩上挂着一杆大的钩秤,等候在那里。有时候也看见她在秤柴,秤杆微微上翘便打住,然后看一捆柴的斤两,计算价格。一脸认真的样子。
过了西桥,前面高坡是鼓楼。那是护卫古代衙门的子城的东大门,明代叫大观楼。鼓楼上安置了计时的壶漏和报更的鼓。那里是老滁城的最高点。站在楼上,滁城街道鳞次栉比,一览无余。我在滁州中学上初中的时候,楼门还在,我上到过鼓楼的顶上。没有楼了,只有城门洞上面的平顶,平平整整,没有杂草,中央有一个圆洞。因为楼洞太矮,不能通汽车,妨碍交通,1954年夏天拆除了。但鼓楼的地名一直还活在老百姓的生活里,连位于那里的医院,也被叫做鼓楼医院。
回到关帝庙,沿着清流街向北走,清流街同钟楼巷、西大街、北大街又有一个交叉点,那是石婆婆,它在鲜鱼巷口的西边。那十字路口东北的围墙下方,离地面一尺多高,有一个半人多高的石龛,石龛里面镶嵌有一尊石像,人们叫她石婆婆。据说她保佑孩子,附近的老奶奶,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她烧香,请她保佑孙子。年代久远,石龛都被香火熏黑了。早上,那里的地面往往有一层厚厚的香灰。这里也是小市场。后来街道改造,钟楼巷路面拓宽,与西大街取直,石婆婆拆掉了,老人还记得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