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5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很多人吐槽央视春晚,其实是没搞清楚办春晚的逻辑。春晚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14亿人每年都看同一台晚会时,其他60多亿人也必然会好奇和关注这台晚会。
2025年央视春晚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全球阅读量超过15.9亿次,海外视频观看量达到5.2亿次。所以,春晚不仅是内娱,也是外宣。
所以,央视春晚必须是一锅大杂烩,除了兼顾地区、省份、年龄和职业等,还得兼顾各个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伙感受下这种难度有多大。央视也算是人才济济之地,可调用全国资源办晚会,那为啥还办成这样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镣铐戴得越多就越笨重,难以施展拳脚,只能笨拙地施展一些简单的动作。因为动作幅度越小,就错的越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其实,这事没法说得太透,就拿我同学平时做区域规划来说。他平常做一个镇域规划,必须征求从镇到县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意见。规划者就像戴了紧箍咒似的,如来、观音、唐僧和菩提祖师等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时刻提醒规划者并非大圣,而是一只猴子。
最后,基本会被改得面目全非,终稿跟初稿相比,就跟隔着一个悟空筋斗云似的。其中,最烦人的就是资源局,他们具有很大话语权。如果他们不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把规划者当敌人的话,他们一般倾向于全盘否定。
他如果发脾气说,那干脆别做了,他们会说,不做更好!因为不做就不会犯错。如果他们以发展眼光看问题,包容大度一些,或者和规划者一起想办法规避生态、水域和耕地等红线,最终是可以做出符合镇域发展的规划。
这种规划即便不实施,也能帮乡镇发展指明一些方向,少走一些弯路。问题是这样的资源局少之又少,至少他没见过。有些人可能会说,那干脆不做了,问题是不做又不行,因为这是法定规划,如果没有规划先行,就几乎啥都做不了。
其实,43岁的央视春晚就是这样的。它一路跟随国家发展和成长,早就成为了时代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大伙说年味越来越少的时候,只要春晚开场音乐一响起,就会不自觉的在心里确认一个事实——过年了!
大伙也许可以接受央视不办春晚,问题是其他国家会咋看,欧美会咋看?人家会认为我们连台晚会都办不起,何谈集中力量办大事?
相比较而言,2025年春晚的四个分会场节目,明显要好于央视主会场。原因无他,一是分会场所带镣铐较少,只需要办好一个节目就行,既不需要考虑起承转合,也不需要头疼各种兼顾兼容问题,可以我型我秀各种炫。
二是央视是室内办晚会,虽然采用了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技术、扩展现实技术和智能舞台矩阵等多种先进技术。但相比分会场室外办晚会,央视主会场天生就缺少那种空阔感和纵深感。说穿了央视是虚拟舞台,分会场是实景舞台,压根就不在一个层面。
拉萨分会场,海拔3650米,以世界文化遗产,长达1300年历史的布达拉宫做背景。说实话,仅看舞台就已足够震撼,再加上藏族同胞原生态的歌舞串烧,传统与现代融合,大气、壮观、绚丽!除了用来“握草”来形容,其他词语都显得没力度。
重庆分会场,背倚长江与岷江汇流之处的朝天门,把赛博朋克气质拉满,用780辆新能源汽车智控灯阵构筑光影舞台,用3000多架无人机矩阵营造整个舞台的纵深感,直接鼓捣出了8D舞台。抛开具体节目表演不说,仅光影秀就足以亮瞎大伙的钛金狗眼。
武汉分会场,以长江和1800年历史的黄鹤楼为背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一个民族的宏大叙事。此次春晚,武汉分会场守正出新,融入新派戏曲、杂技、楚乐和经典影视IP,主打一个“英雄城市,还看今朝”。
无锡分会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水串路,以楼台舟船为舞台,沉浸式大戏与非遗文化巧妙结合,把江南水乡之魅,江南女子之柔展现得淋漓尽致。顾恺之、徐霞客、苏轼、范仲淹等历史名人“穿越而来”,尽显江南文脉。
其实,这些分会场导演都是央视派过年的。所以,并不是他们没才华没能力办好晚会,而是要求与审核条件不一样。
今年央视主会场节目,我个人觉得还不错,至少外网已经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尤其是绵里藏针的“秧BOT”,国外老铁都很自然的把机器人转手绢切换成了转“加特林”。
语言类节目一如既往那啥,但也能理解,不求一鸣惊人,但求细水长流,“语不惊人死不休”天生就不适合这种舞台。
晚会好不好,关键看舞蹈。所以,办晚会嘛!歌舞可以多,但话不能多。有些话你觉得能说,但人家觉得不能说,因为你只是单纯乐呵,人家却要尽一切努力规避风险,预防被人上纲上线。
其实,春晚并非年味本身,而是年味的一部分,只是除夕背景而已。所以,大伙没必要老跟一个4.5小时的背景较真,毕竟大伙都拥有看或不看的权力。
你看,或者不看,春晚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骂,或者不骂,春晚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不离不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