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沙河日本炮楼是侵华日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实施“囚笼政策”而修建的,具体来历如下:
- 历史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大面积沦陷,滁州也于1937年12月18日被日军占领。为巩固其占领统治,日军在占领区推行残酷的统治政策。
- 战略目的:日军华北派遣军实施“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意图分割、封锁抗日力量的活动范围,限制八路军等抗日武装的行动,以便更好地控制占领区域,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沙河地理位置重要,日军便在此修建炮楼,作为其军事据点和监控设施。
- 修建情况:日军强征当地劳工,使用特别烧制的又大又厚的青砖等材料建造炮楼,建成后的炮楼有日军和伪军驻守,对周边村庄进行监视和控制,稍有风吹草动,日军便会出动扫荡,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
- 最终结局:1944年冬季的一天深夜,八路军经过周密部署,里应外合,一举端掉了沙河镇上的日本炮楼,消灭了盘踞在那里的日伪军。周边百姓纷纷赶来,将炮楼拆除,把拆下来的炮楼砖搬回家用于垒猪圈、筑围墙等。
- 巩固统治:日军通过修建炮楼,驻兵防守,形成军事威慑,以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维持其在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达到长期掠夺资源、奴役百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