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桥下的河水是南北向的。不多远,小沙河绕了一个九十度弯,向东流去,穿过通济桥,俗称南桥;通济桥就是南北向了。清光绪《滁州志》说罗城:“唐永徽间始拓东北,东跨广惠桥,历龙兴寺、皇华驿,南至大圣塔、通济桥沿。”就是说永徽年间就有通济桥了。它是唐宋时期的南门,城门叫“济江”。1337年元代州守刘琪拓重建,改名为通济桥。它和广惠桥一样,都是三孔石拱桥,但比广惠桥略短一点。广惠桥长35.5米,广济桥长35米。通济桥是南北交通要道,光绪《滁州志》说:“经行濠泗真扬者半从六合趣我,必经斯梁。”解放后。它重修了两次,2016年重修为双曲拱桥,桥长42.8米,宽16.2米,成为新老城区的咽喉。
再向东走,就是三元桥,又叫文德桥。明代《滁阳志》说:“万历壬申(1592年)知州丁士奇建”。乾隆十三年重建,为三孔石台木板桥。1921年重建,改木板为钢筋水泥结构。桥仍为三孔,桥面矩形,长27米,桥两头各有一座牌坊。它的北面是学宫,即夫子庙,南面有文峰塔,起凤阁。桥,塔,阁,组成了“凤阁朝曦”,为康熙《滁州志》说的十二景之一。民国时期,塔下是公共体育场(见《滁县乡土志下·教育二》)。解放后,那里还是群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改建成人民公园。那是滁城第一座公园,供应的茶水是从紫薇泉用加水箱的板车拉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