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内外的古桥(一)
桥,是路的延伸,是人的杰作。它跨涧越河,连通城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凌空而起,如道道彩虹,是靓丽的风景。 古代的滁州城,背靠大山,依偎在清流河、小沙河的怀抱里。身边还有许多细小的水流从山上蜿蜒而下,汇入这两条河里,于是城内外就有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桥梁。那些古桥,不管是依然存在,屹立在我们身边的,还是已经消失,只在书上留下它们的名字的,都是滁州人生活的重要伴侣,陪伴我们几百上千年。 现代人很难理解,丰乐桥、太平桥那里明明是大路,怎么叫桥?原来,早年那里就有流水,所以有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明光路两侧还有水沟,路南的水沟更宽些,水沟里还生长茭瓜。滁州二中的南边也是水沟。七十年代,滁州二中发动学生从附近厂矿拉来炉灰渣,填平了路边的水沟,把围墙向南移动了有十多米。八十年代明光路重修以后,这两条沟就消失了;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 一.城内的古桥 清澈的小沙河水钻出群山以后,欢快地从城西的上水关流进滁州城中,在城内转了几个大弯,又从城东的下水关出城,投入清流河的怀抱。这个上水关、下水关是古代城墙的一部分,保卫着滁城。耸立在陆地上护城的是城墙,横跨在河上护城的是水关。水关本来不是桥。1954年,下水关被拆除改为路面,才变成通车走人的桥。六十多年以后,2019年下水关重修,恢复了明代的面貌,下水关又成为关,而不是桥。 先说滁州城内保存下来的古桥。 由西向东看,第一座为广惠桥,俗称西桥,原为木桥,东西向。唐朝以前,它是滁州城的东大门。它始建于唐代初年,一千多年了。明代正德末年,江西朱宸濠叛乱,朝廷大军就是经过这座桥前去征讨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改建为三孔的石拱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历经几百年,桥上的青石板早已被踩得滑溜溜。2016年,依据原样重修,三个桥孔上方的避水兽头仍然坚守在桥的两侧,注视着清澈的河水,观察着微风下的涟漪。想当年,我去滁州中学上学,六年,一共要走过多少次西桥啊。记得1954年1月的一天,正好是我们初二期末几何考试,天降暴雪。我踏上西桥的拱形桥面,积雪深到小腿肚,只好踩着别人的足迹慢慢地挪动。那天老师监考,端来一盆炭火坐在我们的前面。听说,那天零下20度。七十年了,依然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