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8-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主任在检查学生仪表时,遇到班上几名学生课间在教室内打乒乓球,他当场制止。其中一名学生情绪激动,表达强烈不满,大声对老师说‘校规上并没有规定教室不能打乒乓球,凭什么不让我们打’。老师见状,一巴掌扇过去,直接把这名学生打趴了。”在某社交平台,有网友发帖称。
之后,这条真假难辨的帖子得到不少网友的留言,直指“这样的人不配为人师表”,还有人添油加醋称“当时几个人就应该围上去把老师暴打一顿”“被打的学生也太怂了吧,不能奋起反抗吗”等。
在网上,类似的帖子、发言及讨论不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有人在社交平台、贴吧上创建专门话题、群组,通过借助热点事件进行诋毁、发布无中生有或毫无底线的“泄愤帖”、恶意夸大师生矛盾、渲染家长压迫压榨孩子等,煽动亲子、师生对立。
受访专家指出,在网上刻意渲染消极、负面、焦虑、怨愤情绪的不良信息,容易挑起关系对立,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影响其身心健康。平台和家长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前一秒还说我永远是宝宝,下一秒就吐槽我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似的”“我爸智力有问题,我跟他说话他都理解不了”“你们这些80后的父母只会恶心我们孩子”……记者注意到,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吐槽亲子关系、煽动亲子对立的帖子和发言。有的帖子则以“求助帖”的方式出现,比如“请问你们讨厌你们的父母吗?”
这些帖子和发言下面,往往有人立即跟进起哄,嘲讽父母无能,诸如“这样的父母自己没有能力,还耽误了孩子发展”“这种爸妈活该要不起孩子”“就当他们是空气”等。还有人则责骂发帖人或支持者,诸如“伸手要东西不是本事,你自己挣钱去,想买啥就买啥”“有本事就早日搬家出去啊,在这里叨叨算啥”。有的帖子下方“骂声一片”,语言粗鄙不堪。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在上网时遭遇的各类网络违法、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中,渲染激化家庭、师生矛盾的内容比例最高,为27%。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介绍,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发帖人发布恶意夸大师生矛盾、亲子矛盾的“泄愤帖”,渲染家长压迫压榨孩子等不良信息,一般属于“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如果涉及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则构成‘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信息,属于法律强制性禁止传播的信息范围。虽然一般程度的不良信息并未构成法律明确禁止传播的内容,但因其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不良影响,侵害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亦有必要严格规制。”姚金菊说。
她提出,未成年网民在使用社交平台时容易被此类不良信息侵害,甚至被发帖人诱导做出不良行为,影响其家庭和师生关系,更不利于其良好三观的塑造与健康成长。部分群组煽动未成年人对父母、老师的管教开展恶意反击,甚至教唆未成年人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危害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