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旗号,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不良信息,误导公众委托其进行代理维权,最终目的是骗取个人信息和资金。
所有规范征信业务、征信机构的相关法规、文件、制度中,均无“征信修复”概念。如果信息主体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用信息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无权进行修改或者删除。信息主体妄图通过“征信修复”修改信用记录的,不仅会遭受人身、财产的损失,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信用信息修复”是指企业因本身失信行为遭受行政处罚后,及时对失信行为进行纠正,相关机构对其信用信息开展修复管理。
“信用信息修复”不适用征信报告,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市场上所谓的“征信修复”,存在信息泄露、资金损失、涉嫌违法等重大风险。
“征信修复”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人们需要“征信修复”的心理,从而开展实施的各类骗局。
诈骗手段 ①
利用信息主体急于改善信用状况的心理,谎称帮助信息主体删除、修改征信系统中的负面信息,骗取钱财,实施诈骗。
诈骗手段 ②
不法分子帮助信息主体伪造文书、钻金融机构业务的漏洞,以恶意逃废债务或骗取信贷为目的实施诈骗。
诈骗手段 ③
利用社会大众急于挣钱的诉求,谎称“征信修复”是新兴产业,以举办“征信修复培训班”为名实施诈骗。
诈骗手段 ④
冒充互联网平台客服,声称账户异常、贷款额度异常,或者以帮助注销贷款、违约金、利息费等实施诈骗。
互联网平台客服不会使用个人手机号或其他非官方社交方式联系客户。在接到这类电话时,不要轻信;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平台官方客户电话核实。
任何机构无权随意修改、删除信用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遇到关闭或注销账户的要求,应提高警惕。
添加好友共享屏幕是虚假征信类诈骗的固定套路,不要轻易下载视频聊天或屏幕共享软件与陌生人聊天,以防个人信息泄露。
对于陌生人要求操作转账或借贷,坚决不予理会,并拒绝透露身份证件号码、银行账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
● 理性消费,适度负债不超限
● 审慎担保,义务履行勿推辞
● 记清时间,按时还款莫迟疑
● 发生逾期,及时还款是正道
● 重要证件,妥善保管莫外借
● 电话变化,通知银行早变更
● 关爱信用,征信报告定期查
● 了解征信,信用社会大家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