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昌(宋朝1013年-1083年),字康叔,今滁州市(天长市)秦栏镇人 ,宋仁年间工部侍郎朱巽之子,“二十四孝”之一。
朱寿昌天资聪颖,品学兼优,27岁考取进士,金榜题名,走上仕途。
朱寿昌仕途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
宋熙宁初年,他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朱寿昌接其故里照顾,直至辞世。
之后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令其官复原职。文豪苏轼曾有诗云:“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