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安徽滁县(今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幼年喜爱绘画,8岁丧父,翌年随其姊侨居巴黎,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数年后回国,进北京五城学堂求学。曾受教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学习祖国灿烂文化和西方科学知识,这对他立志发扬民族文化,融汇东西方艺术,不无影响。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
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K·Murphy)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国后寓居上海,先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南建筑公司供职,从事建筑设计,以设计花园洋房为主,较有名的为上海香港路4号的银行公会大楼。后与人合资经营真裕建筑公司,不久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中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
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1925年5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向海内外建筑师和美术家悬奖征求陵墓建筑设计图案。9月,他以简朴、庄重的钟形指陵园总图案(体),在40多种设计方案评选中,一逾群雄,荣获首奖。不久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担任陵墓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1927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再夺魁首,从此蜚声海内外。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3] 。同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发布第472号褒扬令,全文为:
“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勚,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翌年,陵园管理委员会又为吕彦直立纪念碑,石碑上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制作),下半部为于右任书写的碑文。文曰:“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石碑原安放于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抗战中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内容出自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