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滁州|bbs.0550.com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57|回复: 1

滁人心有四牌楼 王文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安徽
   滁人心有四牌楼(转自《琅琊人文》)
王文忠
   张岱,是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晚明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散文名篇,也是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一篇不可多得的闪光佳作: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虽只 160 余字,但张岱淡笔疏墨,勾勒出凛冽素洁、冷峭孤傲的独特意境,让人过目难忘。杭州西湖湖心亭之所以闻名天下,与此文的清新迷人、巧夺天工,不无关联。湖心亭,居西湖中央,清康熙皇帝曾题“静观万类”四字赞之。绕亭皆水,环水皆山,湖心平眺,四季风光宜人。有人撰联曰: “亭立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睛好;席开水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也为湖心亭描写了另一副娇美面容。发现此处美境,开拓此处美容的人,值得尊敬。《湖山便览》卷三曰: “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已圯。万历 四年(1576 年)按察佥事徐 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 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统称曰‘湖心亭’”。
   孙孟,滁州人。字端夫,嘉靖进士。授都察院都事、转户部员外郎,升杭州知府。每到一处都有惠爱,尤以风励人心为主,如建武穆杨清祠,可概见。其《太虚楼赋》,流传于世,收在其《环山集》中。他在杭州任上所拓之湖心亭,与滁州醉翁亭、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在滁州,为滁州靓彩;湖心亭系滁人所建,为滁人争光。如此,名亭的四份天下,滁州占了两份,他为滁州小郡赢得了千古荣耀。
    惟楚有才 於斯为盛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湖南岳麓书院楹联
   在长沙湘江西岸,群山簇拥,岭峰耸峙,依江面市,碧嶂屏开。南岳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山中屹立着古老的岳麓书院。书院在潭城之南,湘水之西,衡山之北,固为山势绝佳之处。书院北宋年间开创,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书院院长),颁书赐额“岳麓书院”。乾道三年(1167 年),朱熹自闽来 书院讲学,后任湖南安抚史,对书院施加影响,书院规模扩大,生 员增多,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说。朱熹再至讲学,“座不能容”,“马饮则池水立涸,舆上则冠冕塞途。”名声比过去更为 显赫。此与河南嵩阳书院、庐山白鹿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合称我 国古代四大书院。由于烽火席卷,风雨剥蚀,至明代正德年间已频临颓毁。“修岳麓书院及敬一亭,请置山长,藏御书,士风蒸蒸日上”。此次修缮整饬主持者,为长沙知府孙存。
  孙存,亦是滁州人。字性甫,二十岁中举,登甲戌进士。授祠祭司主事,历迁赣州、长沙、荆州、处州知府。升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居官有胆略,落笔千言,倚马可就。他精通法律条文,曾集明朝典制与许多疏例互相印证附于律文之后,名曰《读法》。有诗文奏稿,为乡里所推。他和在杭州开拓振鹭亭(即湖心亭)的孙孟,
乃骨肉兄弟,存为兄,孟为弟。孙存在长沙修缮岳麓书院之后,孙孟在杭州效法兄长,也开始着手修整万松书院。“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书院在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上,因白居易的诗句而得名。是江南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广的人文汇集之地。又因梁山伯祝英台在此同窗共读三载,而被人们视为爱情圣地。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孙孟修整书院“重建明伦堂,翼以居仁、由义二斋”,使其更为完善,深得士大夫的好评,尤受青年学子赞赏。孙存、孙孟兄弟,两个滁州人在外为官,不谋而合,同为振兴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使滁州在他乡声誉日隆,令滁人引以为傲。
  孙氏一家在滁城是个望族。孙存、孙孟的父亲孙序,字尚礼,乃教授允恭中子。精举子业,中成化十九年乡试。公务数年,极少攀附拜会之俗事,注重向从属人员讲解律例,曰:“士将用世,此怎可缺少?”授建宁推官,衙门没有厅堂,孙序自建之。建宁城乡恶习甚重,俗惯服毒草诬人,民心不宁。孙序依法查究谋主,其风遂荡之不存。其祖父孙允恭,正统十三年(1448 年)秋中乡试。治《胡氏春秋》。为人忠笃愿重,常自耕作,耕已辄读,累上春官不第,授赣州府学教授。曾祖父孙和,字遇春,号素庵。秉性刚毅,一毫不义之财不妄取与。每劝乡邻,必举善恶以论之,人服其直。事父母极孝敬,处兄弟宗族,各尽其道。特别尊师尚义,故其子允恭中正统乡荐,孙序中成化荐,曾孙存、孟俱中进士,子孙极为蕃茂。孙和足少离户,深居简出,安于庭院。讲究礼仪,治家有方,打发终生平静的隐逸岁月。遵其家训,孙序治家训子甚严,长子年已五十余,中子存为员外郎,有过误,还亲手杖之。传其家风,后人孙存也极为孝顺,朝廷封孙存为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明制,嫡母在,不得封生母。存系庶子,正德十三年(1518 年)生母李氏卒,疏请赐封,向朝廷递了《封生母疏》。感情饱满,说理透彻。《滁州志》(康熙版)曰: “情词恳至,上允之,著为令。”皇 上不但答应了他的请求,还将疏中“嫡母在而生母殁者,不必仃赠。” 作为条令确定了下来。
  滁州风水养人,滁州长文气育人,孙氏族人身怀雄才,但不忘根本,他们文为家乡作,诗为家乡吟,倾吐不尽的乡土情意。孙序做官归来,即安居于环境甚幽,一溪若带,翠竹丛生的老宅,自号“竹溪居士”。他酷爱琅琊山水,常遨游醉翁亭。在野芳发而幽香中,悠悠然醉卧花丛,往往至日暮方归。满腹的芬芳,脱口而诗,也是《游醉翁亭得‘香’字》:
     一路通幽境,行行兴更浓。
     泉香堪酿酒,寺香只闻钟。
     吊古寻残碣,吟诗对碧峰。
     归来天已暮,明月满孤桐。
  诗也悠悠然,溢散一缕缕清馨。一日,他在醉翁亭西侧山巅密林中,发现两眼清泉,从石罅中溢出,汇成瀑布,泻出浓荫,甚壮甚秀。陶而醉之,遂更号为“双泉居士”。可见其爱滁之深,使全部身心皆与乡土溶成了一体。
  孙存长年为官在外,终日思念故土,仰幕欧阳修的德采政绩,更为风流太守的生花妙笔感叹不已。偶而归滁,便在“蔚然深秀”中流连往返。他与父亲虽然感情相通,但徜徉山水,却有不同感悟,最喜“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作诗也是《游醉翁亭得‘酒’字》:
   一㪺让泉清,欲认水堂酒。
   山川自开阔,胜概为翁有。
   登山觅遗踪,萧萧但衰柳。
   翁名天地间,兹山兴悠久。
   德业范吾人,藐焉愧翁后。
   感慨拂青潭,寒光初牛斗。
  因为他爱乡之情太浓,敬欧之意太重,他见到琅琊深秀,醉翁流泉,便把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台,一花一叶都视为浓酒。即使陶陶然梦入酩酊,他也要效仿欧阳太守,为这方土地,奋发而有为之。孙孟对家乡倍加钟爱,总想着为故土添砖加瓦、尽点心力,以表达他的乡土之情。清流古关,是江淮之间的一道屏障,系留都南京的北大门。它扼守要塞,掌控古道,既有“金陵锁钥”之险,又有“九省通衢”之誉,也是滁州名胜之一。但许多年来,空有关名,并无守关之城垣,引关上将士叹憾。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孙孟和滁州知州南昌人熊琦、镇抚武寿合力在关口险处营建了城阁,即常人所说的关楼。关楼矗立高岭,面向东南,背靠西北。旁临削壁,下踏深涧。巍峨森严,雄峙四方。楼下关墙,随山势逶迤,峭立崖畔,为大块砖石垒砌,坚固异常。关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楼橹,为守军驻扎,用以侦察、防御和守卫。下层为关洞,呈拱形,深十余丈,古驿道从洞内穿过。关洞嵌砌有门楣,东嵌“古清流关”,西嵌“金陵锁钥”。每字刻石一块,约二尺见方,楷书阴文,浑朴遒劲。使雄关格外英姿勃勃,固若金汤,给南京、滁州带来了太平安祥。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后任滁州知州海宁人沈志言为阁作铭,刻石关头,记录了孙孟等的壮举。经一百余年风雨,直至崇祯年间,有人路经此关,赞其雄奇,仍感叹道:“坚固毖饬,深共十丈有奇,兼以门屏扃钥,真岸然一天险也。令一夫守此,纵百千暴客,且奈之何?”琅琊胜境,“万山浮翠一溪寒”,在孙孟眼里人间少有,比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作诗吟《琅琊溪》曰:
   琅琊流出山中溪,夹岸桃花山鸟啼。
   幽人拄杖穿花去,错认武陵归路迷。
  环滁之山,属家门口丘壑,抬脚就到,孙孟早已踏得烂熟,何以迷路呢?只不过是恋之迷之,不舍离开,找个借口托词而已。凭此衬托家乡琅琊之神奇秀美,述说他心中的深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孙氏族人虽八方为官,但异乡再好,也不能使他们移情,他们深爱着故土滁州。他们是滁州的儿女呵,古城也深爱着他们,铭记着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才干、他们的德行。视他们创造的业绩、获得的影响是滁州的荣幸。为醇化乡风,在南关为孙允恭建了昭文坊;为激扬文气,在大街北为孙孟建了进士坊;为勉励世人,在大街为孙允恭、孙序、孙存、孙孟建了四牌坊。以彰显弘扬这个家族,三代同堂、蓬勃奋进、和谐益世的名声。四牌坊这个纪念性建筑,明代建之,清代承之。当时城内八保,四牌坊保名列第一。因与旧时的保甲制度发生关系,四牌坊与滁人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据滁州志书记载,清代光绪年间,它仍巍然屹立。清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滁人在坊前创办了滁州最早的一所小学校。经一百年风雨,这里依然屹立着滁州市第一小学。建校的初衷,恐有传承孙氏族人德性文气的意图。抗日战争爆发,滁州沦陷,新四军地下工作人员潜入滁城,在坊间借一家大陆春酒馆隐身,搜集日伪情报,为前线服务。人们回忆这段滁州历史,还是常提四牌坊。但四牌坊此时已无牌坊,只是作为地名在流传。建国以后,四牌坊西端建起了一个小戏院子,名唤大众剧场。那虽是个茅草棚子,泗州戏、梆子戏、倒七戏、皮影、琴书不断在此演出,常引得街坊市民哈哈一乐。继之,成了滁县黄梅剧团排练演出的专门场地。曾几何时,不知是因当年坊形若楼,还是坊毁建楼,人们称它为四牌楼了。上个世纪 80 年代编纂的《滁州市地名录》称“自四牌楼向西至西大桥东止”,为四牌楼街。时至当代这一片街坊,又被称为四牌楼社区了。源自四牌坊的四牌楼,一代一代往下传着,当年它的姿影如何?我们这一代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坊,不能描述。但从明代的州城图上看,它处于老城中心。西接广惠桥、南挽通济桥,南门大街与中心街,在坊前交汇。东西是环绕它的衙署、署学、节孝祠、三元宫、滁阳王庙等标志性建筑,古城的繁华皆汇于此。那时四牌坊既竖着孙氏家族的兴旺,也竖着滁城的兴旺。它矗立在古城显赫之处,凝聚着滁人的仰慕之情、怀念之情。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虽未见过当年坊的英姿,却领略过昔日楼的模样。上个世纪 50 年代,我在滁县二中上学,周末常倘徉于四牌楼一带,那是一条狭窄潮湿的小街,两边鱼鳞瓦旧房又破又矮,房顶上遍布瓦松。沿街高低仲缩的屋檐下,掩着大大小小的杂色店铺。所谓四牌楼,只在街口有几幢身架并不魁伟的两层小木楼,矮矮的旧旧的,热气腾腾地经营着数家饭铺酒店,飘着菜香,溢着酒气,跟今天的大排档有些相似。那里,并无什么宏观巨制。可见孙氏家族几代在滁人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崇高,但并不高在表面,并不高在形式,而是高在心灵深处。当年的牌坊,恐也如此。
  时过境迁,杭州人不曾忘记孙孟,长沙人不曾忘记孙存。四牌楼在《滁州地名录》中载着,在滁人嘴边挂着,孙家的故事是否还在人们心里记着呢?今人可不能忘记他们,他们的业迹是一部不见文字的滁州乡土教材呵。
(王文忠)


发表于 2023-8-1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回复本楼 收起回复本楼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手机版|E滁州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110018 )

GMT+8, 2025-7-25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