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机制发布《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到,符合条件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新冠疫苗。
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
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方案》强调,现阶段我国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方案》要求,各地要继续把接种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规范组织接种实施。接种单位要做好接种信息登记和疫苗流向管理,及时准确更新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和预防接种凭证中接种记录相关内容。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问
哪些人需要接种新冠疫苗?(一)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
1.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2.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
3.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问
新冠疫苗接种时间间隔?(一)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
(二)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问
疫苗怎么选择?参照下表
问
我国已经经历了一轮全国范围的疫情流行,为什么还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
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
加之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问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一)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但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则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
(二)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
(三)是否曾感染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发热、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且具有流行病学史(与感染者存在无防护接触等)进行综合判定。
问
符合条件人群该如何接种?
前期接种了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或感染后接种推荐选择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此外,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和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近期已获准紧急使用,可用于18岁以上人群的加强免疫。
考虑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毒感染风险,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无需等待特定疫苗,可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问
为什么符合条件人群要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及感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
对于感染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机构和国家均推荐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疫苗接种。
从全球范围看,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有利于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为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保护。
来源:滁州疾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