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早上坐108路公交车去区政府开会,快到站的时候,在公交车上发生了一件让我很不愉快的事情,我是一名视障人士,也就是眼睛没有任何的视力,从外观上也能看出来眼睛有问题,本来一路上相安无事,可是我快到站的时候,坐在身旁的一个人看到了我眼睛的异常,然后就在那里连感叹带发问,什么小伙子长得这么好,可惜了,眼睛怎么坏的呀?我老妈陪着我在我身旁,然后她就和这人说了一下基本情况,这时候我的心里已经很不爽了,可是这人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另一个人又开口了,说的内容和前一个人说的如出一辙,也是连感叹在发问,而且声音还不小,那时候我估计把全车人的目光都给吸引过来了,那一刻我是真绷不住了,我来了一句,你们都挺爱吃瓜嘛!这时候车上完全安静下来了,那两个人也不再吱声了,车上的气氛显得格外的尴尬,但这种尴尬的气氛并不是我造成的,刚好这时车到站了,我老妈陪我下了车,老妈和我说不应该对人家那样,说人家没有恶意,我和老妈说,我对他们没有出言不逊,就已经够客气的了,也许他们没有恶意,让他们把别人的缺陷和伤口,作为自己的谈资,甚至是更多人的视线引向他们口中特定的人,在我看来这也绝非善意,虽然我可以用坦然的心态面对我的缺陷和不幸,但这并不代表别人可以肆无忌惮的用极其不尊重的方式,呈一时口舌之快,当着矬人,不说短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道德与素质。
同情本是善良,可越来越多的人,让这种善良变了味,失了真。
同情不是强者
对弱者的居高临下
有人看见风吹热晒送货的快递小哥,烈日骄阳下吆喝的瓜农伯伯,夜幕降临时卖菜的白发奶奶,总是评论一番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有人婚姻美满,碰上单亲妈妈,就想法设法到处给她张罗相亲,言之凿凿“女人一个人得多累……”
有人成双成对,遇见面不改色的失恋姑娘,为表同情,就一个劲地提醒,“渣男不要也罢”,一个劲地强调,“哭没关系的,哭出来会好过一点……”
更有甚者,一味地意淫、揣测、导演着别人的不幸,然后自以为是地同情别人。
面对努力生活的人们,有人不去尊重他们的独立坚强,反而只因为他们看起来不那么光鲜滋润,就脑补出他们的凄惨,意淫他们的需求,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同情他们。
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同情婊”。
他们对弱者或者困境中人的同情,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居高临下。无非是认为他们工作不好,过得不如他好,俯视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鲁迅在杂文说过一句话:“有些人在更强者面前是羊,在弱者面前就变成狼。强者抽刀向弱者,弱者抽刀向更弱者”。
自以为是的同情犹如砒霜
尊重才是蜜糖
没错,这个世上,并非每个人都渴望同情,不管是处于低谷迷途中的人,还是有身体残疾的人。
因为接受同情,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脆弱和不幸。
在法国电影《触不可及》里,瘫痪在床的白人富翁菲利普炒掉了多位“同情”他的看护,唯独留下了做事毫不细心的黑人德希斯,就是因为德希斯常常忘记他是个残疾人。
很多人高举着同情弱势的大旗,认为他们的同情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加公平的对待,殊不知同情即是歧视的第一步,对于残疾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成残疾人。
《中国达人秀》上的马丽和翟孝伟,两人加起来只有三只胳膊三条腿,有人花10万元购买他们表演时的一幅画,被他们婉拒,他们说:
“我不需要怜悯,因为我是强者。”
南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何留,耳朵听不见,但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最后考上天津理工大学,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不需要怜悯,只需要一次同等竞争的机会”。
看过一位残疾人的自白:“我并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那是对我的不尊重和侮辱,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可怜,我无法适应别人向我投来的那种异样眼光。”
同理到那些你认为过得不好的人身上,他们不需要同情,他们也并不可怜,他们只是工作和你不一样,或者暂时低迷和彷徨,你和他们也没有不一样。
很多时候,他人不需要同情,他们要的不过是一份不打扰的尊重。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你自以为是的同情,在他人看来就是砒霜,而尊重才是真正的蜜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变得理性,不要看到穷人就去可怜,看到弱者就去同情,这个社会不光需要同情心,最起码的理性和规则还是要有的。
只有人人都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同情,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