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华东地区 安徽省中部 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江淮之间 吴楚要冲 有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宠辱不惊、历久弥新 这就是安徽省会 ——合肥 
好一个肥字 有人误以为合肥胖子多 还有人调侃 “两个胖子在一起” 其实 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因南淝河、东淝河 在此汇聚 故得名合肥 
这里 肥水不流外人田 大湖里套着小湖 一湾湾碧水 见证着合肥人的似水流年 这里 胖是可以被原谅的 龙虾老母鸡包公鱼 一缕缕炊烟 记录着900多万人的城市记忆 
然而 曾经的合肥底子薄 有人直言“存在感不强” 但近年来 合肥却上演惊人逆袭 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 人们渐渐发现 这座大湖名城 也是创新高地 一不留神就喜提热搜 想低调实力都不允许 1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 让中国科大师生吃饱 2021年最后一天 合肥登上热搜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 临近虎年春节 合肥又传来好消息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 创造833公里光纤量子 密钥分发传输距离新世界纪录 
“最热太阳”“最久留光”“最快算力” 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相继诞生于合肥 仅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突破 合肥就独占四席 这些高光时刻 源于半个多世纪前 科技之城的第一颗种子 1970年 南迁的中国科大无处落脚 合肥人 硬是勒紧裤腰带 腾出最好地方接纳了这所学校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 一定要让中国科大师生吃饱 
这几乎成为 合肥创新发展的起点 紧随中国科大的脚步 一批批科研单位落户 打下科技立城的底气 现在 合肥正启动建设“科大硅谷” 让创新在这座城生生不息 2 合肥有眼光 合肥还很拼 遥感卫星产业基地 卫星运营中心 数字地球项目 …… 2022年前夕 合肥一口气签下了 三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摘星”梦 到2025年底 这里要形成一个 包括卫星制造、应用终端 和运营服务及数据综合应用配套等 在内的全产业链 总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 
合肥 看到了智能电动汽车的机会——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热火朝天 这里将集聚起一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 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集群 合肥 还孵化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 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入驻企业已超1000家 如今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 占全市工业比重一半以上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产业 入列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值增速近30% 
有眼光 又这么拼 合肥就这样 聚集培养起了一个个产业地标 3 延乔路尽头 是繁华大道 有一个热搜 让很多人泪目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 让烈士陈延年、陈乔年 被世人所熟知 在合肥 有一条以兄弟俩命名的延乔路 延乔路旁是集贤路 
他们的父亲陈独秀 便葬在今安徽安庆市集贤关 这两条路的尽头 都通向了繁华大道 路上走的 都是铁骨铮铮的中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