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记载,滁州“山川之峻秀,城郭之宏丽,风俗之敦庞,名宦人物之奇瑰雄杰”,其悠久的历史馈赠了众多文明瑰宝,慷慨的自然赋予了一片秀美山川。
滁州并不止于山水人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座亭城在大江南北打响了“醉美滁州 ‘亭’好滁州”的城市名片,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休闲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十三五”期间,滁州旅游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旅游销售收入超1030亿元。

滁州江淮岭脊线来安红岭段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近日,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文旅厅联合印发《全省“十四五”旅游规划》(一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4310”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即打造4大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3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10条文化旅游风景廊道,为形成特色各异、区域联动、城乡融合、均衡协调的省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提供新动能。
滁州作为全省文旅布局中的重要一翼,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重点“带”动
立足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安徽将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为三大发展轴线,打造安徽长江文化和旅游发展集聚带、安徽淮河文化和旅游发展带和新安江徽文化旅游发展带。

高山大峡谷
据凤凰网安徽了解,其中,安徽长江文化和旅游发展集聚带建设,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以“欢乐皖江”为品牌引领,串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滁州等皖江城市及流域城市,提升沿江戏曲、主题公园、康养度假、生态研学、文化体验、城市夜游、邮轮旅游等文化和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知名度的黄金水道文化旅游带。
而滁州南临长江,北依淮河,紧邻长江三角洲西北缘,是皖江流域内的重要城市。同时,凤凰网安徽发现,“欢乐皖江旅游带”也是《规划》中文旅产业的龙头项目,这一文旅品牌的引领和带动,势必为滁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一座琅琊山,半部滁州史”的琅琊山景区和区域文旅品牌地标的全椒古城休闲度假区也成为《规划》中文旅重大项目里的重点推进项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式,将让滁州的人文历史注入现代元素,让滁州文旅发展焕发时代活力。
“一道”引领
另一方面,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自驾游旅游目的地,《规划》提出依托交通布局,按照生态环境美、旅游体验性强、沿线带动性大等要求,以水道、国道、省道、高速、高铁路网为基础,加强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衔接,打造10条文化旅游廊道。
其中,江淮分水岭文化旅游廊道(六安-淮南-合肥-滁州)的规划建设,是滁州文旅发展的又一机遇。

滁州江淮岭脊线明光军岭段
作为滁州市全域旅游的“1号工程”,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自今年8月主廊道全线贯通后,就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前往拍照留念,成为滁州新晋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和自驾旅游线路。
滁州江淮岭脊线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之势使得整个滁州旅游产品提档换档,从观光转型产品为休闲度假,从而使滁州文旅产品重新纳入了长三角游客的首选清单,贯通以来,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超200万人次。

黄寨草场
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贯穿滁州市全境。凤凰网安徽发现,“十四五”期间,滁州将坚持“一道引领”,实施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和提升行动,加快风景道沿线旅游业态、特色驿站、游客集散中心、观景节点、加油站等项目建设,引领滁州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一核、一廊、六口、七段、十五支、多节点驿站”的风景道旅游格局。
融“长”入“宁”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发展机遇,《规划》提出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开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凤凰网安徽了解到,安徽将充分发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战略联盟作用,加快区域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推动城市阅读一卡通、服务一网通、联展一站通、培训一体化,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共建、线路共推、品牌共塑、市场共育等水平,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在长三角的版图中,滁州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东大门”,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不仅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更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同时,由于地缘优势及历史渊源,17分钟的高铁,40分钟的高速,让滁州与南京也打破交通的瓶颈。
加之国家发改委《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出台,这两座毗邻的城市继续结对,共同开启共建、共融、共促、共治、共享的合作新征程。
此外,凤凰网安徽注意到,《规划》中表示,“十四五”时期,随着“翅膀上的安徽”“轨道上的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安徽进一步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快速交通的网络化发展,极大缩短了主要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延伸了消费市场空间半径,为安徽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腹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国家战略的叠加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将为滁州文旅发展搭建新平台,打通新窗口,开拓新市场。面临新时代的发展浪潮,滁州融“长”入“宁”,“亭”立长三角。(文/李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