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这个人在历史上鼎鼎大名,都知道他只会纸上谈兵,葬送了四十万赵军,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事实果然这样吗?
我们先来说说长平之战的形势,秦将王瓯攻韩,韩国的上党地区眼看守不住了,于是上党的郡守和百姓就要把上党送给赵国,赵国一看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于是就笑纳了。这下秦国不干了,我费了那么大劲你赵国占个便宜,于是立马出兵上党,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赵国派廉颇挂帅对阵王瓯,廉颇和王瓯打了三仗都输了,打不过就守呗,于是廉颇坚守不战和王瓯在那耗着,一耗就是三年,双方几十万人在那对峙,粮食都不够了,赵国遇到天灾,国内缺粮,赵国向周边国家借粮,人家也没借。秦国这边虽然有巴蜀粮仓,但是向上党运粮旅途遥远,损耗巨大,所以秦军这边也缺粮。秦国想尽快决战,于是派间谍潜入赵国散布消息,说秦国不怕廉颇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惠文王做为一国之君,他怎么可能受这些小道消息的影响,但是赵国确实耗不下去了,再让廉颇这样耗下去赵国恐怕要亡国,于是立马用赵括替换廉颇。
秦国得知赵国换将,知道决战的时刻来了,立马用白起替换王瓯,同时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上前线。
赵括到了前线,一改廉颇的坚守不战,下令全军出击,白起边战边退,把赵军诱进包围圈,再用两万五千人的奇兵截断赵军粮道,将赵军团团包围,赵军被围四十余日已经人相食,赵括将赵军分成几部分向四面突围,终究没能突出去,赵括也被秦军射死,余下赵军投降了秦国,后被白起坑杀,共四十五万人。
纵观整个战役,赵国失败国力弱于秦国才是主要原因,赵国军事实力和秦国差不多,但是经济实力要远弱于秦国,消耗战赵国是耗不起的。赵括做为一个首次领兵的年轻将领,在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只有孤注一掷赌一把,可惜他赌输了,所以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别的赵国将领处在赵括的位置也得放手一搏和秦军决战,赵括如果在战场上多历练几次说不定也会成为战国名将,可惜他没有这种机会了,因为赵括在这种决定性战役的对手是战神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