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0元,居全国第10位、中部地区第1位,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从增幅看,比去年同比增长1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8位、中部地区第2位。

16个市中,有10个市增幅高于或持平全省平均水平:芜湖(16.7%)、马鞍山(16.6%)、铜陵(16.4%)、阜阳(16.3%)、六安(16.0%) 、池州(15.8%)、宿州(15.6%)、黄山(15.5%)、合肥(15.4%)、滁州(15.3%)。

农民收入增长在快车道上运行, 延续“十三五”以来的好势头,殊为不易。
从家庭经营收入看,今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达1266.9亿元、增速9.2%,比全国平均水平7.8%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夏粮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夏粮效益增加,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二产看,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为15.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二产发展好,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和收入。加快实施各项改革,拓宽增收渠道。这些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是实现“开门红”的深层次动力。截至6月底,全省已有1.1万个村开展“三变”改革、占比达到69%。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建设“百千万”工程,安排扶持资金9亿元、落实项目1833个,目前集体经济强村达到889个。这些改革举措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鼓起了农民腰包。

虽然上半年情况总体不错,但不能掉以轻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依然是我省短板,要在这两块多想办法、多拿出实的举措。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三变”改革,把农民“死资产”变为“活资源”,年内全年“三变”改革村要达到70%。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全年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50个以上。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原标题:安徽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万,位列中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