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读一些中国古代的美食书籍,看着写菜名就留口水。
今日读到宋朝的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偶然间发现关于火锅的最早的记载。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有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diào,煮开水的器具),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斗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圞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浑忘是贵家。”猪羊皆可作。
林洪是南宋人。林和靖先生七世孙。林和靖先生梅妻鹤子,怎么会有后代呢?这个问题在当时有过争论,有人甚至认为林洪是高攀,给自己脸上贴金。一直到清代林则徐重修林和靖墓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记载了林和靖是有后裔的。这个后裔有可能是林和靖自己的子孙也有可能是过继兄弟的子嗣。不过,这都说明林和靖后继有人。直到此时,才认为林洪所言非虚。
题外话,说多了。继续聊火锅。
上面所引用的文字,正是中国历史上关于火锅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注意是最早的文字记载,至于后世出土的东汉,甚至商周的青铜器有火锅的功能,哪些都不是文字记载。
只不过,此时不叫火锅,叫拨霞供
林洪先生游玩武夷山,拜访止止师。遇上大雪,打了一只兔子,可惜没有厨师。止止师说,山里有山里的吃法。把兔肉切成薄片,用各种调料腌制一下,用风炉煮半锅水,会开之后,一人一双筷子,自己夹着肉在开水里摆动涮熟了吃。根据个人口味,沾调料吃。
这已经和现在的火锅别无二致了。汤锅、蘸料,别无二致。
后面继续补充道:这种方法做起来简单,而且氛围很好。
现在下雪天吃火锅也是首选啊。吃火锅很热闹,适合全家团聚。跟现在一模一样。
五六年之后,林洪先生去京城,又遇到了同样的吃饭。
这说明火锅在宋朝已经在全国流行了。
后面还说明吃火锅,猪肉和羊肉都可以。现在也流行涮羊肉。
不过,在南宋有火锅,但是喜欢吃麻辣锅的得遗憾了,因为那个时候辣椒还没进入中国。
吃火锅,还是喜欢北京的涮羊肉,蘸麻酱。川渝麻辣锅,料太重,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吃完之后身体也会不大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