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帕金森病越来越高发,有资料显示,帕金森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7%,预计患者总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帕金森病发病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例如身体僵直疼痛、行动不便,极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中风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疾病,未找到病根,自然不能得到良好的缓解。
对于帕金森病,我建议首选中医治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疗有效。不但可以治标以改善症状,更可以治本以预防病情加重,还可以缓解病人长期服用西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筋痹”、“痉证”等的范畴。中医对于颤证早有研究。而且,中医重视辨证用方,若方证相应,就必然有效。
关于帕金森病的病机,多数学者认为:肾虚是帕金森病的根本病理机制。因为年老,导致阴血不足,水少不能制盛火,则火气上亢。
在机体衰老过程中肾气衰最早出现,肾阴亏虚,真阴亏损,水不涵木常致肝阴亏虚、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失去温煦,脾阳虚衰;脾为气血生化无源,脾阳亏虚,生化乏源,导致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震颤拘挛、动作迟缓等。若肺功能受损,则气血亏虚;气血不生,则虚风内动;气血不行,则痰瘀阻滞、筋脉失养,导致肢体颤抖、僵硬、运动迟缓,形成颤证。
此病本虚而标实。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瘀、火为实。进一步说,风痰瘀阻为本病的中心病理环节,风、痰、瘀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各个阶段,并且相互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化热等。
我从临床来观察诸多帕金森病患者,我认为,对于帕金森病当重视阳虚,特别是肾阳虚。分析其机理:肾阳亏损则筋急失柔,又诸筋主束骨、利机关,筋病则关节活动不利,故见四肢拘急、活动笨拙、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
肝属木,肾属水,且水能生木而为其母,肾损及子,肝亦受害。又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所谓“体阴”即言肝肾同归人体下焦而属阴;所谓“用阳”即言肝为风木之脏,外应春生之气,其气主升、主动,以调达舒畅为顺。肾阳虚无力蒸腾肾阴则致肝体失濡。
且肝为甲木之脏,阳中之少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只有阳气充沛方能助其调达,而肾为先天之本,其中真阳不足可牵涉各脏,肝阳也损,则肝木失助而调达不能,发荣无力。由此说,肾阳虚导致水寒,水寒则肝失所养,疏泄发荣乏力,终致肝木郁郁不伸,肝气郁结而疏泄失司,故可出现情志异常而继发抑郁。
我临床治疗帕金森病,重视肾阳虚及肝木郁滞的病机,治疗上肝肾同调,既疏肝解郁以散结,还温补肾阳以培元。
另外,我重视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我临床观察到,针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亦能标本兼治,既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以治本,还可以疏通经络,畅和气血以缓解症状。
就临床来看,病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症状,一是震颤、僵直等运动症状;二是睡眠障碍、便秘、疼痛等非运动症状。我用针灸治疗的体会是,针灸对于睡眠障碍、便秘、疼痛等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往往高于患者预期效果。
但若能配合美马巴类的药物,针灸亦可提高西药控制震颤、僵直的效果。
我选择风府、风池、大椎、太冲为主穴,后项诸穴取坐位先针,针入即提插捻转后出针,不留针。再针百会、四关、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诸穴。
有学者治疗帕金森病,针灸头八针(印堂、百会、双侧风池、率谷、头临泣)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和情感障碍,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我推荐首选中医治疗帕金森病,并非完全排斥西药。相反,必要时建议配合西药,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我的体会是,西药只能控制症状,但无法延缓病情的逐渐恶化。但若能结合中医,则不但可以控制症状,更可延缓病情恶化,意义甚大。
特别是我推荐针灸,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非常突出,往往针入即效。且安全,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
比如,帕金森病患者晚期时会出现突然全身乏力之象,从中医来分析,这与脾相关。《内经》明言:“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灸大包即可迅速缓解此类患者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