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滁州的味道,经历了几代人的口味沉淀。这其中,除了味道本身之外,还有一些背后的故事值得写出来!尝味道,写故事。这就是滁州吃货小分队“味道”栏目存在的意义!2020年9月2日【味道| 第十七期.石婆婆油茶】,告诉我你身边的“味道”,寻找味道背后故事。加小编微信号kp896588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注:【味道】栏目不收取商家任何费用,更加专注味道本身和店背后的故事!
早起走街串巷吃个早饭是老滁州人最惬意的时刻,滁州好吃的早餐摊子吃都吃不过来,可一提到今早去吃油茶,那一定是去吃石婆婆油茶~
赶了个大早来到石婆婆油茶,早起排队吃油茶的人可真不少,每个人的标配都是一碗油茶+几个油馅子。才算能开始热腾腾的一天。
本期味道人物 李永美阿姨和陈家亮叔叔 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情况
第一代:陈怀志,霍邱县人(师傅无从考证,逃荒至滁州,为了生机挑担子卖油茶)
第二代:陈宝川(师从陈怀志,父子关系)1964年跟随师傅走街串巷,1982年正式在石婆婆庵摆台设点
第三代:陈家亮(师从陈宝川,父子关系)1985年跟随师傅学徒 一直经营至今
第四代:陈卫星(师从陈家亮,父子关系)2011年跟随师傅学徒
叔叔和阿姨今年都是56岁,一手操办着店里的各项事宜。小分队到店里的时候,叔叔正在忙着炸油馅子,阿姨则是负责倒油茶。两间加起来不到五十平的房子里,桌子也没有超过十张,已经被来的食客坐的满满的了。
提起石婆婆油茶, 小时候最好奇的问题是,这是一个姓石的婆婆开的油茶店吗?这次小分队仔仔细细问了店名的由来,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滁州鲜鱼巷口本有一个‘石婆婆庵’。所以老人都把那称为石婆婆街。在石婆婆街上卖油茶,于是便有了石婆婆油茶的名字。”李永美阿姨笑着说道。
石婆婆油茶从80年代开始,由陈家亮叔叔的父亲开始在巷子中摆摊,一直到有了现在的门面。风风雨雨有四十年了。来吃油茶的食客大都是老主顾,从自己小时候就开始吃,慢慢的直到自己有了家庭,家里三代都吃过油茶的人不在少数...讲究一些的老滁州人,来喝油茶都是自己带上器皿,装的满满的,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美味...
李永美阿姨骄傲的说:“安徽卫视,来拍抖音的好多人都拍过我们家。有时候来店里稍微迟点,别人都打电话给我们催着我们快些来卖油茶呢!”
不到上午九点,一大桶的油茶已经卖完了,油馅子也所剩无几,店里的食客慢慢的散去 。叔叔开始收拾摊子,李永美阿姨和小分队聊了起来。
在和小分队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来几位询问油茶还有没有的食客。李永美阿姨说经常有通宵喝酒的人们,一大早来喝一碗油茶。喝了胃里舒服,对醒酒也有很大的帮助。
李永美阿姨说:“回家就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忙忙碌碌到了下午,只想休息。晚上睡得早,因为第二天凌晨一点就要起床继续准备当天一早的油茶和食物。”“根本捞不到去打麻将呢,要做的事情太多啦。”李永美阿姨笑着说道。
油馅子泡油茶 虽然辛苦了些,可这些年,阿姨和叔叔都过来了,就为了每一个早起的人们,能喝上油茶吃上油馅子,配上叔叔阿姨自己家熬制的辣椒酱,开启一年中平常的一天。
李永美阿姨说:“我们家的油茶,有说好,有说味道一般。我们家的宗旨始终是不忘初心,不管时间多久、传承多久、名气如何,我们家的定位永远只是便民早餐而已。”
对于未来石婆婆油茶的发展,李永美阿姨说:“再过过我们就要再往北搬一点了,有个自己的门面房,现在的这个房子是租的。”“等儿子掌握手艺了,我们老两口再帮衬帮衬,以后让儿子继续把油茶做下去。让每一代的滁州人一直能喝到一碗热腾腾的油茶和吃上喷香的油馅子!”
不如,明早一起去吃油茶吧!让这一碗热腾腾的油茶暖暖忙碌的身子,回到最轻松自在的模样吧!
完整版视频记录 可观看下方抖音短视频 (保存图片至手机打开抖音立即观看)
地址:滁州市三八巷与古马路交口(原鲜鱼巷口) 店名:石婆婆油茶
今日互动话题 #你喝过石婆婆油茶吗#
添加阿拉蕾微信 拉你进吃货福利群~
出品:滁州吃货小分队 摄影:阿拉蕾、小火锅 文案:阿拉蕾 版权声明本文由「滁州吃货小分队」出品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E滁州商务合作联系电话:+86-18900501753(微信同号) 【滁州吃货小分队是E滁州下属的唯一美食宣传平台】 【E滁州优选是E滁州旗下唯一电商小程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