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题记
人与人之间怎么那么大差别呢?
这句话总能听到,听久了,我们就会有个高低分别的错误认知。其实,人,还是那群人,从本初到后来,唯一的变化就是心中多了些许杂念和欲望。
这些杂念和欲望像田间地头的野草,一日不除没膝盖,三日不灭齐腰身,七日不问终于盖顶湮没。
别人吐口痰,应作为镜子自鉴,而不是吐回去以示愤慨。用现在话说就是“不要活成你讨厌的人”,这就是去除杂念,谓“致良知”。而其实,我们正一天天变成自己曾经憎恶的那个人。
曾经,我们心存正义,满满激情。终于有一天我们被驱逐成“劣币”,我们无奈地为自己找了个似是而非的理由,“一切为了生存”。终于有一天,我们摸鱼划水撞钟,我们还理直气壮地说“别人都这样,我凭什么不能这样?”
呜呼!我们的内心从明亮变得晦暗,从蓊郁变得荒芜。人,将不人,至于国将不国。这难道不让人心慌焦急吗?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果是如此。
天地就是天理,刍狗就是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心,是一种自勉和修行。修行的本旨不是说要添加一分高深,而是返归一分本真。
没有分别心,不是在家中讲卫生,出了家去胡乱搞;没有分别心,不是在人前漂亮话,人后戳他脊梁骨。
修行没有那么高深,用现在话说就是素质教育和文明建设。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天理也是良知!
良知就是婴儿,就是本来的面貌,是每个人心中真切的状态。后来,受环境的影响,有的人从始至终还是那颗纯心,有的人心被千丝万缕的灰尘所蒙蔽。那颗纯心就是初心!
初心是没有纷争!
人前礼让,人后秉持。又争个什么意义呢?争的打破了头,争的扯乱了发,争的气愤生病,争的缧绁之苦。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就是天理,天不于人斗,地不为人争。
如此这般,天长地久,亘古以往,不影响他人,不给自己找麻烦。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其乐融融,安详一生。
能做到这样,就会文明,文明不仅需要事上磨练,还需要自律。
自律就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度和把握度。自律就是无人处时,把垃圾逮在手里,静静地欣赏着街边的风景,碰到垃圾桶再扔不迟。而不是随手一丢,心中窃喜“反正没人”。更可怕的是,身边还有孩子。他,也学会了这种表里不一!
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律,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知行合一”的至高理想便会实现,它还有个名字,叫“共产主义社会”。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这是托辞,根本就是不懂。懂了,是深入骨髓,会如同吃饭睡觉一般自然。懂了,怎么会做不到?是把他们理解的“知道”和“行为”看作了两个层面……
知行合一,玄妙又朴素,就像太阳,看到了就知道了。但,它们确实不是知道,也不是行为。
知行合一就是自然,是顺遂,是外化而内不化,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就像你的善良,也不能阻止冬天的凛冽;也似你得留念,也不能阻止春风的离去。天地不会因为人而没有洪涝灾害,天地不会因为人而放弃生杀予夺。知行合一,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就是顺应潮流,向前看齐,向主流文明看齐。
知,是天理的抽象存在,是为了输出行的良知;行,是天理的具象体现,是对于表现知的躬行。就像一张纸,叠一半,这一半和那一半,本身他们都是一张纸。是一体,是一件事。如果说分作两样来看待,也就会出现很多人说的“道理懂,做不到”。
他们认为,先去体会,再去践行。
我认为这就是错意了!知行合一的本旨就是“致良知”,因此又回到了本源,就是个廓清内心而已。
随时随地致良知,比如骂人,扔垃圾。骂完了也就骂完了,扔了也就扔了,善者善,恶者恶,就像“法不溯及既往”,此刻三省吾身即可,意识到问题最为重要。眼中无事,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中警觉,则居安思危不坠沉沦。
最后,心灵渐渐升华,素质教育有了成果,文明建设有了眉目。
就像摘菜,仅留下可食用的。
因为有个渊深的欲望,于是有了攀比,有了无端的困扰和劳累,也有了莫名的比恶。我们可以看到,学坏都能成个效仿,这大约就是比恶的攀比。
见贤思齐,见恶格物。
朋友间相处,少一些吹牛,多一些坦诚。家人间相处,少一些无礼,多一些平和。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著,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
如是这般,在体会中研读,在研读中深刻,在深刻中复其心本,在复其心本中文明。
就像书中所言。
“从目所视,妍媸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
就像我之所感。
身体没有毛病,它不会有存在感。心里没有毛病,它不会悸痛感。
《传习录》如同清泉,一口下去,顿觉清泠透彻。一日不读,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心学是纯真的学问,是不落窠臼没有赘言的学问,是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职场,无所不至。
教子育家风,优良继承长。
我想,每个人都该读一读《传习录》,学一学“心学”。
如此,我们与文明才会越来越近,陋习和暴戾必会剔除涤尽。
和谐、谦逊、和平、友爱、真挚、各司其职、正义凛然、嫉恶如仇、敬业爱岗、知足常乐等等一切心层面的转变都会从遥不可及成为习以为常。(文 / 佛掌孤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