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2025年5月27日,武汉洪山区,一个11岁的男孩从高楼坠落,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通报排除刑案可能,但未公布具体原因。评论区里,有人猜测是学习压力,有人怀疑是家庭矛盾,也有人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
可真的是孩子脆弱吗?还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早已在无形中压垮了他们?
1. 孩子的崩溃,从来不是一时冲动
在江西,一个11岁男孩因寒假作业未完成,开学当天跳楼身亡。遗书里,他写道:“我真的做不完了。”而他的父亲,甚至认不出儿子的笔迹。
在江苏,一个女孩因作业问题和母亲争执后,从高楼一跃而下。
这些悲剧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孩子的崩溃,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压抑后的绝望。
我们总说:“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不也好好的?”可我们忘了——
- 我们小时候挨打后,能跑到巷子里和小伙伴玩耍,情绪在奔跑和笑声中慢慢消散;可现在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只有家、学校、补习班,连哭都找不到地方。
- 我们小时候考砸了,父母顶多骂两句;现在的孩子考98分,妈妈却焦虑到失眠。
- 我们的童年,有爬树、捉迷藏、玩泥巴的自由;他们的童年,被“内卷”和“鸡娃”填满。
不是现在的孩子变脆弱了,而是他们的痛苦,再也无处可逃。 情绪没有出口的孩子,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终有一天会爆。
2. 家庭:爱得太多,却“看见”得太少
我们那个年代,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简单——健康、懂事、别闯祸。可现在呢?孩子不仅要成绩好,还要才艺突出、情商高、性格开朗……
“父母无法接受平凡的孩子,可大多数孩子终将平凡。”
现在很多父母的爱,早已变成密不透风的牢笼:
- 过度关注:六个大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一个孩子转,包办一切,却剥夺了他试错和成长的机会。
- 过高期待:“你必须考上985、211”“你不能比我差”……父母的梦想,成了孩子背不动的山。
- 情感忽视:父亲连孩子的笔迹都认不出,母子对话只剩“作业写完了吗?”
最可怕的不是不爱,而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一个孩子如果连活着的快乐都感受不到,考上清华北大又有什么意义?
3. 教育与社会:卷成绩的同时,别忘了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正在批量生产“高分数、低能量”的孩子:
- 学校:心理课程流于形式,筛查机制形同虚设。 老师忙于教学指标,无暇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
- 社会: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弥漫每个家庭 。
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家长被迫加入内卷
整个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好成绩=好未来
但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就在今天,我们小区业主群收到通知,社区将邀请专业心理导师,在家门口开展亲子关系工作坊,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优化亲子、师生、同学关系。这种"心理健康进社区"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 4.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 ① 父母:先疗愈自己,再养育孩子(可以尝试学习非暴力沟通)你焦虑,孩子就焦虑;你快乐,孩子才有安全感。
- 少一点“负反馈”,多一点“看见”
孩子考了90分,别急着问“最高分多少”,先夸一句:“这次比上次进步了!”
记住: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被理解的瞬间。
- 永远不要当众羞辱孩子
上海那个跳桥的少年,用生命告诉我们:人前教子,毁掉的是孩子的尊严。 你可以批评他,但别让他觉得全世界都在嘲笑他。
- 闭上嘴,多做饭
唠叨越多,孩子越烦。不如默默做顿他爱吃的饭,用行动告诉他:“累了就回家。” 真正的爱,不是用嘴说的,是用心给的。
② 学校:心理教育不是选修课- 重庆玉带山小学用“心理剧”“微笑墙”守护6000名孩子的心理健康——证明改变是可能的。
③ 社会:给童年留点“无用”的快乐 - 湖北恩施某小学,一到三年级不背书包、没作业——这样的试点,应该全国推广。
写在最后: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在叩问我们:到底要牺牲多少孩子,才能让大人明白——成绩不是人生的全部,心理健康才是幸福的根基?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玻璃心”,可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脆弱,恰恰是因为我们给了太多压力,却忘了给足够的爱和空间?
我们在卷成绩、卷才艺的同时,别忘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他一生的底色。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别让我们的孩子,活成我们当年最害怕的样子。
纪伯伦在《孩子》中写道: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们给不了孩子完美的未来,但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个——不必用跳楼来逃避的现在。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真正“看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