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形式多样,不同形式在建筑等级、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 庑殿顶:由前后左右四个坡面以及五条屋脊组成,又称“四阿顶”“五脊殿”。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式样。常用于宫殿、坛庙等重要建筑,如天坛祈年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重檐庑殿顶更为隆重,用于皇宫及孔子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苏州文庙大成殿。 
- 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建筑等级中仅次于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常见于寺庙、次等的宫殿建筑,如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故宫乾清门。重檐歇山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坛庙式建筑,如故宫太和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 硬山顶:双面坡屋顶的一种,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封住檩头。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大量采用,形式较为单一。其建筑等级低,通常只用于民居建筑。 
- 悬山顶:同样是双面坡屋顶。和硬山不同之处在于,其屋檐两端悬伸出山墙外。但挑出部分易遭风雨侵袭,在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的江南地区不适用,故有“江南无悬山”的说法。建筑等级较低,多用于民间建筑。 
- 攒尖顶:屋顶形状为锥形,没有正脊,只有数条垂脊交汇于顶部的一点,上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