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的最新政策,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已提高20元。具体调整内容如下:
调整时间与标准
- 调整时间: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 调整幅度:全国最低标准由原每月103元提高至123元,涨幅约19.4%,这是自2018年建立调整机制以来的第7次上调。
政策亮点
覆盖范围:预计惠及全国约1.5亿城乡老年居民,重点保障农村及低收入群体。
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加大补助力度,2024年预算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达2200亿元,较2023年增长15%。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央财政补贴比例由85%提升至90%。
地方补充:多地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叠加地方补贴,例如:
- 上海基础养老金达1490元/月(全国最高);
- 北京按年龄分级补贴,最高达1087元/月;
- 江苏、河南等地同步提高省级标准。
配套措施
- 医保同步提升: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670元/年,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70%左右。
- 困难群体保障:延续“政府代缴”政策,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享受最低档次全额代缴(如每年200元)。
- 激励机制:鼓励多缴多得,参保人每多缴1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可多领2元。
执行进度
- 财政部要求各地于2024年12月底前完成系统调试和补发工作。部分地区(如西安)已从2024年7月起补发差额,10月落实到位。
注意事项
- 具体到账时间和金额可能因地区政策差异有所不同,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或通过官方渠道查询。
- 城乡居民养老金与职工养老金仍存在差距(2024年职工月均约3200元),未来政策将逐步缩小差距,推进城乡养老公平。
此次调整体现了国

家对民生保障的持续关注,建议符合条件的居民及时核对养老金发放情况,确保权益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