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公安交警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公安交警系统“强作风、树形象、优环境”主题活动方案》部署,持续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畅通主干路、快速路和支次道路循环,因地制宜采取、左转右置、远引掉头等方式,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推行短距离“绿波带”,形成“绿波网”,提升通行效率。全力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安全、更便利、更舒心的道路交通环境。△区位图
△改造前
紫薇路与东大街路口为连接琅琊新区与主城区的重要通道,下穿铁路干线,上跨清流河桥,主干线通行流量大,下穿道路与紫薇路辅道在东大街处同时汇入,造成路口交通组织混乱,北向南主道右转与辅道直行存在冲突。古街处行人、非机动车随意横穿马路,存在安全隐患。
△改造后
对交叉口北侧进口道重新施划标线,分成5条车道。同时将斑马线提前,增加交叉口排队车辆长度。在遵阳街交叉口结合公交出行需求,拓展出一个公交专用车道。新增行人过街信号灯,与东大街交口处信号灯使用同一信号机控制,减少因增加行人过街信号灯给紫薇路机动车通行效率带来影响,同时保障了行人过街安全。
△区位图
△改造前
金陵路向南为滁州大道与龙兴路交叉口,也是连接全椒县、来安县、南谯区、经开区、中新苏滁产业园区的重要通道,醉翁路分布有大型生活小区、医院、学校等,醉翁路与金陵路交口处车辆通行流量大,现有的路口渠化设置已不能满足通行需求。
原交叉口中分带的二次过街安全岛相距较近,导致车辆左转空间不足,南北向左转车辆容易发生碰撞。
原交叉口的渠化岛阻碍了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对于非机动车辆较多时,会造成车辆溢出安全岛,影响通行。
原交叉口机动车信号灯设施重复安装,导致信息量过多,不利于驾驶员快速准确识别。
△改造后
规范路口通行秩序,消除机动车左转易发生事故的隐患。
通过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压缩路口转弯半径等方式降低路口改造后行人过街时间增加的影响。
非机动车等候区由以前的有限空间无序停放变成有序排队等候,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实现交通信号协调控制,路口通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区位图
△改造前
西涧路与明光路西向东进口车道只有一条,车流量较小,东向西进口车道数量为2条,流量较大,为确保行人过街安全,改造前的信号灯配时东西向行人最低绿灯时间为35秒,造成路口信号周期过大,南北向拥堵严重。△改造后
增设西涧路的二次过街设施,同时将北方向斑马线南移,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将侧分带延长区域改建为绿化带,并将新增绿化带四周路牙石端头做成圆弧状。
将西北侧的人行道移位,并新增设两个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
对有冲突的地面标线进行清除,并对原有部分地面标线进行重新施划。
△区位图
△改造前
定远路属于后期接入清流中路的一条次干路,在接入过程中没有对路口进行整体渠化优化,清流路目前还维持着原路段的车道布局形式,已不满足路口当下的交通通行需求,早晚高峰期间西方向左转、直行车流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因左转车辆排队现象严重溢出至清流路与南谯路交口,影响到清流路上下游路口通行效率。同时因早期规划不合理,周边小区主出入口正对着西侧人行横道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改造后
设置可变车道,在西向北左转车流量较大时,将左侧第二车道变更为左转车道,减少左转放行时间。
将东向西直行及北向西右转行驶线路由不断变道改为直线行驶,避免因变道引起的安全隐患及效率低的缺陷。
在基于上下游路口联动的前提下,结合雷达流量检测,通过信号灯配时自适应控制,实现交通信号绿波带。
△区位图
南谯路与凤凰路为老城区中心地段,南谯路为城市南北主干道,凤凰路为东西向城市次干道。
△原人保大厦门前非机动车道和花坛
2017年该路口改造后,南谯路东北侧存在约50米的人行道缺失现象,行人只能借道人保大厦门前广场或从非机动车道通行,存在交通混行,路权不清的安全隐患。
△改造后
通过与土地权属单位沟通,结合人保大厦门前停车场进出口改造,通过将该处花坛拆除,重建两米宽人行道,并在人保大厦前增设机动车坡道、增设人行道,完善了路口人行通道,方便车辆进出人保大厦停车场。
倾心为民服务
我们一直在路上
如果您有好的意见建议
欢迎拨打0550-3038919
或通过滁州交警微信公众号
及官方微博私信我们
期待您的金点子
来 源 | 滁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